医联体迭代发展,公立医院从哪入手?|2021健康界峰会
医联体建设要让利于医生,让利于患者,用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医生,用科学诊疗平台便利患者。
医联体已在我国推行多年,在探索资源整合、强化优质医疗资源的过程中,各级医院均有收获,也有困惑。如何跳出固有思维,迈向更加高效、合理的协同合作,焕发医联体可持续的生命力,广大医院管理者面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
5月22日下午,2021健康峰会分论坛活动“圆桌派3—重塑医联体生命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先锋管理者分享医联体建设的经验与案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王前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王前直言,实现医改目标离不开医联体建设,在此过程中,大型公立医院怎样担当起应有的职责并发挥相应的作用,这亦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的确,学而不思则罔,作为健康领域的知名企业,强生在参与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感悟。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战略客户部高级总监冯丹
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战略客户部高级总监冯丹在致辞中表示,强调资源整合的时代,如何做好分级诊疗,如何推动各机构之间的协作联动以及促进基层医疗的卫生服务能力,最终为老百姓提供预防、诊疗、康复与护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质量,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
医疗器械为医院提供设备支持,优质、先进的设备是提升医院综合水平不可或缺的一环。冯丹坦言,让全民都健康是强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健康中国的大道上,强生将秉承企业信条精神,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患者和医护工作提供最佳服务。
建设“医联体”式的互联网医疗
在众多分享案例的医院中,“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各大公立医院都在积极发力的重要赛道。
作为连续十一年蝉联“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榜首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医联体建设中有独特的经验。
北京协和医院病人数量大、病种覆盖广、难度大、外地患者多,建设远程医疗对解决以上难题十分必要。
早在1997年,协和医院就成功在北京和波士顿两地完成了首次远程医疗会诊,此后,远程医疗在这里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开展远程会诊运营(多科会诊占16%)覆盖全国28省,惠及边远地区,远程病理、远程影像、远程查房及培训,远程健康宣教、远程科研会议全面开展。
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秦明伟
北京协和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秦明伟表示,扎实推进互联网诊疗是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不断深化建设的内容。
从线上咨询到互联网诊疗,到实现药品配送到家,再到线上线下诊疗互转检查一站式预约系统的持续更新,北京协和医院稳扎稳打,成为北京市首批互联网医院试点医院。
目前,该院40个科室开通权限,31个科已上线1219位医师开通线上诊疗权限,合计接诊量约4.1万人次。患者APP和医生端PC版即时通讯、HIS医生站为患者和医生端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已实现医保脱卡结算和刷脸支付,线上线下统一管理,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结算。未来,该院将结合“互联网+医疗”政策,从临床需求出发,一体规划线上线下诊疗,完善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就医流程,搭建“云上协和”。
秦明伟认为,互联网医院建设方兴未艾,大有可为,但互联网医院(医疗)质量控制还在摸索前行。一方面,互联网医院建设有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要求,但尚无具体的质量管理指导性文件或制度出台,另一方面,国内外政策及运行模式差异很大,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非常有限。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梁新亮
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主任梁新亮在介绍该院医联体建设时表示,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互联,智慧,服务,健康。
围绕这一核心,该院搭平台,建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设立云门诊和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重帮扶,强基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远程学科教育,组建互联智慧专科联盟,建立了建立跨区域紧密融合医联体;重持续,建机制,实现分级诊疗工作常态化,建立了“院领导分区协调+首席学科专家负责+联络员对接服务”机制。
目前,该院实现了省域内18个地市的市级、县级医院全覆盖;逐步辐射到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周边省份;同时,依托互联智慧分级诊疗协同平台、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联接国内外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
对于互联智慧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未来的建设,梁新亮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和服务新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支撑和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提升院内临床专科和专家参与度。
建立医联体信任传承
“科科联动、院院联动、盟盟联动”,这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在医联体生态建设中的总结。
从行政科室,到临床科室,再到医技、辅助科室,科室之间的联动,有效帮助了患者快速康复,同时,三甲医院医生、医联体工作组、各院联络员、基层医院医生之间的联动,又能够形成沟通诊疗闭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此外,该院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建立的62个专科联盟,实现了即时会诊、双向转诊。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联体办公室主任赵莹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医联体办公室主任赵莹表示,医联体建设要让利于医生,让利于患者,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医生,科学诊疗平台便利患者,同时,要强化规范系统,为患者提供快捷、温暖的服务,以此驱动医联体高效运作。
谈及医联体成员间的协作,赵莹表示,医联体建设要结合“技术帮扶、规范管理、文化融合”的模式,同时,要用一种技术推动另一种技术,用一种文化唤醒另一种文化,让大医院的技术和人才真正影响带动基层医院,以此让医联体建设实现信任传承,让医联体跑得更远、更快。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
“医联体建设不是跑马圈地,最重要的是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表示,医联体建设要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质量,才能让群众获利。
在北京市朝阳区东部医联体建设中,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不足、患者习惯去大医院、找大专家、双向转诊路径不畅是常见问题。
针对这一矛盾,中日友好医院积极开展工作,建立门诊网络预约转诊平台(社区首诊),开展远程会诊(放射、心电)和专科业务培训、进修,设立社区卫生中心责任主任(专家进社区出诊),开展核心医院主导基本医疗考核,病房、血透室建设,专科专病协作项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开展三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和全科医师能力提升项目,
医疗资源不足,碎片化、非同质不均衡等原因也是专科联盟建设的难点。在专科医联体建设中,该院成立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医联体等多个专科医联体组织。
在专科医联体平台构架中,由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各省级医院协作,各地区、市县单位合作,不仅让专科医师获得业务的提升和发展,也让患者获得了优质、持续的医疗服务。
医联体建设需要“政策、人文”双重保障
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高敬龙
本场分论坛的讨论环节由陕西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高敬龙主持,高敬龙表示,服务效率管理是医联体建设绕不开的问题,这需要医联体成员之间通过紧密协作解决,避免让医联体建设绕进繁琐的“死胡同”。
参会嘉宾围绕如何运用医疗服务的新模式、新手段、新技术,提升医联体资源与服务效率,以及如何强化自身内部管理机制,促进医联体内的医疗协作与质量提升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
“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边远地区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很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对医联体建设的大背景做出如此表述。
孔晴宇认为,医联体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不能缺少人文情怀。基层医院的年轻医生到高层次医院学习,应该受到高层次医院的全力培养,反之,高层次医院的医生如果想在基层医院发展,成为骨干医生、发挥自身价值,也应该得到支持。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院长朱向明
关于医疗人才的培养和流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院长朱向明认为,给的应稳抓国家区域劳动力建设以及省区域劳动力建设的大契机,这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医疗资源提升有很大帮助。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院长张永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院长张永也表示,中小医院经济实力较弱,如何留住医疗人才是关键问题,此外,应该提升基础医疗机构的硬实力,为医疗人才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院长李晓北表示,医联体要建设好,离不开医院属地卫生管理部门的协助,这将为医联体的核心医院解决人财物等管理方面的问题。作为核心医院要关注自身的专业学科建设,帮助医联体内部成员的成长,培养好医联体内部人才,共同提高医联体内部的诊疗能力,由此实现医联体设置的初衷,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分布。
西安市红会医院党委书记柳明
西安市红会医院党委书记柳明也表示,让医疗体建设有序化、科学化需要按照制度执行,以此加强医联体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1+1>2”的成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