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加强公立医院成本管控?
成本管控与医院可持续发展质量的结合度,是当前影响公立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本文为健康界看健日报原创文章,更多深度好文请点击:看健日报
近期,国外一些国家疫情反弹,病例数增加明显,我国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散发病例,短期内,人们的生活工作不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状态,所以,疫情常态化还会持续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大公立医院普遍呈现“业务量下降、医疗收入下降、医院收益下降”,以及“防控成本上升、医院运行成本上升”的现象。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公立医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另一方面要恢复正常医疗秩序。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从医疗业务量来看,2020年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次与出院人数分别比2019年同时期水平下降18%和17%。公立医院主要业务量下降,其收入也随之下滑。
节流比开源更重要
就政府财政拨款方面,疫情影响下政府财政有些吃紧。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医院在开源创收方面可以做的事情较少,因此,公立医院必须要在节流方面苦下功夫,即加强成本管控。
从总体看,在疫情常态化后,公立医院在成本管理上呈现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运行成本的明显上升。
首先,在常态化抗疫背景下,医院必须面对一线防疫岗位人员紧缺、人工成本上升的现实;其次,防疫材料成本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和医用酒精等防护消毒用品需求量呈几何级增长;水费、电费、燃气费(重点区域的负压层流净化)等运行成本同比增加明显。
加之一些流程重塑与装修改造成本显著增加。为了兼顾医疗秩序恢复和院感防控,做好预检分诊,需要重塑门诊流程、出入通道;重新布置并改造排查流程,增加安装门禁管控;增设负压病房、新建或装修改造隔离病区,造成医院流程重塑与装修改造成本增加。
此外,由于疫情期间,为避免人员聚集造成的交叉感染和患者普遍就医意愿下降、入院患者和陪护、门诊有创诊疗患者均需核酸检测等影响,各专科服务量均比原本预期有明显下降,尤其具有交叉感染风险科室的服务量受到显著影响。
所以,基于这种现状,做好成本管控工作,在过好紧日子的同时筹谋发展,实乃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院管理的要务与重点。但是,如何加强公立医院成本管控优化,确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正在面临的困境。成本管控与医院可持续发展质量的结合度,是当前影响公立医院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公立医院需强化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能力,提升医院成本管控信息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阻击战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了独特作用,体现了信息化的优势。
然而,由于一些医疗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技术,而是采取增加人员配别的人海战术,导致不得不增加更多的人员来参与抗击疫情,效率低下不说,还大大地增加了人员成本。
因此,要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成本管控信息化水平。一是保持建设投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公立医院应在合理制定预算基础上,尽量保持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水平,购进信息化所需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降低疫情对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利影响。二是整理数据。将日常的医疗业务流程生成财务所需数据从线下迁移至线上,补全信息化系统基础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建立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健全成本管控机构,加强成本管控意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