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F 2021|方唯一教授:从“等米下锅”到“主动迎接”,胸痛中心的建设与健康中国行动密不可分

2021
05/17

+
分享
评论
林怡婷 黄美清 / 健康界
A-
A+

在2021年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健康界有幸采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原主任方唯一教授,介绍了中国胸痛中心目前的建设成效,提出胸痛中心建设要从单家医院模式向区域模式探索和实践。

方唯一教授(标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91%,城市为43.56%。

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核心是在医疗技术普遍提升和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完成从医疗技术应用,到医疗模式优化,再到医疗体系完善的系统性提升。尤其是针对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死亡增加速度更快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在预防救治的关键环节上进行标准化、体系化建设,这就是胸痛中心建设在我国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2021年第二十四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上,健康界有幸采访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原主任方唯一教授,介绍了中国胸痛中心目前的建设成效,提出胸痛中心建设要从单家医院模式向区域模式探索和实践。

健康界:今年大会的胸痛中心论坛有很多关于胸痛中心建设的内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发展概况。

方唯一教授: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多家医院建立了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传统胸痛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快速救治领域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传统胸痛中心注重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优化,以缩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从到达医院大门到开通闭塞血管的导引导丝通过(D2W)时间为主要目标,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的延误问题。

2010年以来,经过探索和实践,同时按照美国标准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现代胸痛中心模式。现代胸痛中心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范畴,是将有效的治疗技术整合到高效的医疗模式中,由医院延伸至院外,建立有效的区域救治网络,以缩短患者总缺血时间为主要目标。现代胸痛中心理念也是我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2013年,我们基于胸痛中心理念制定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并结合中国国情分别设立了标准版和基层版的两个总体理念相同而技术要求不同的认证标准,以针对不同层级和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在各个环节均建立有效改善机制,是各级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建设的“说明书”,指导医院建立科学、规范和高效的胸痛中心医学模式。2013年至今,走过了8个年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1817家医院通过了胸痛中心认证,而且我们成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这体系,有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包括认证工作委员会,还建立了质控中心。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有4800多家医院还等待着认证。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这样的数量依旧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胸痛中心认证,任重而道远。另外,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开拓形成了全国胸痛救治网络,中医院在胸痛中心建设方面相对不足。如何加快“中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医院从“等米下锅”到主动去迎接病人,然后送病人出院还要继续管理,多方面的改变与进步和“健康中国”的发展和要求密不可分,这就是我国目前胸痛中心发展的现况。

健康界:请您简单谈谈我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现状如何?

方唯一教授:自1998年全国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3年国产封堵器广泛使用,2009~2017年已有23万人接受介入治疗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首选治疗方法。

同时,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发展最快的方向,新技术和新型医疗器械的出现使得心脏介入手术更加安全有效。以冠心病为例,在过去,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至今,从最开始仅能进行普通的简单病变治疗,到现在作为普遍的检查手段,同时,许多病变,包括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完全闭塞病变等都可以直接选择介入治疗。介入技术也为诊断领域带来了新的变化。

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主要针对冠心病患者,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开通冠心病患者闭塞或高度狭窄的心脏血管,使心脏供血得以恢复;心内电生理检查术与射频消融术,主要针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人,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部分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等;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要针对心动过缓、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主要针对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等;瓣膜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主要针对二尖瓣狭窄与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其实,我国结构性心脏病的传统介入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在过去,我们每年都要请成千上万的国外医生为我们指导手术操作技术,中国医生也经常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学习,但现在,我国有许多自主研发的器械,我国自主研发的封堵器用于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治疗安全、可靠,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发表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可以说,我国的介入技术和国际至少是“平视”的,我们也在和世界齐头并进。

目前,介入治疗的手术量增长已进入平台期,未来发展重点主要是规范化培训,以及一些新型器械如可降解封堵器的研发和推广。

健康界:您认为未来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应该向着哪些方向发展?请您谈谈胸痛中心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以及应该如何解决呢?

方唯一教授:首先,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提高老百姓对胸痛危险的认识。老百姓出现胸痛,待待在家里熬过黄金时段的人太多,老百姓因为胸痛自行就医占到80%以上的比例,仅有20%是通过120专业呼救来到的医院。这是因为,老百姓对胸痛发作的认识还未全面,在家中浪费了太多的黄金时间。胸痛中心建设标准强调积极开展对公众进行有关早期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和体征的识别以及紧急自救如心肺复苏的培训。胸痛中心必须承担公众健康教育义务并积极致力于通过公众教育来降低心脏病发作及死亡率,提高公众对急性胸痛危险性的认识以及在胸痛发作时呼叫“120”的比例。

第二件事,我们需要提高老百姓对胸痛危险因素的认识,“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疾病治疗方式。

另外,我们也要要做好基层的工作,因为很多病人在基层。要夯实基层,要把基层胸痛单元做好,要把基层的卫生院医生培训好,有胸痛病人来,基层医生知道怎么去识别,不仅仅是一个医院,所有的医院都要做到这一步,这样才能让病人相信医院,相信胸痛中心,真正的利用到黄金时间。因此,我们要加强基层医培训,加强医生的水平。

第三,我们要进一步加速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胸痛中心”,立足现有大数据及工作成果,发掘更多数据价值,推动胸痛中心相关临床研究,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哪些人犯过病?哪些人容易犯病?这是大数据需要记录的,根据这些数据,临床医生可以对高危病人及时预警,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更稳定的管理救治网络。

简而言之,未来胸痛中心的建设住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持续提高胸痛中心认证及建设数量,扩大协同网络深度、广度;第二,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第三,提升基层水平;第四,建设“智慧胸痛中心”,立足现有大数据及工作成果,发掘更多数据价值。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胸痛中心,建设,CCIF2021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