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如何办好医学院?黄洁夫指明了方向
作为全国最受瞩目的理工院校,4月25日,清华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日。
“清华大学近年来在综合实力提升上有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就是发展医学。”在4月23日的“清华智慧健康医疗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董家鸿说。
董家鸿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慢病患者快速增加,我国面临着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和配置不均等问题,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地区更为严重。智慧科技赋能健康医疗体系,为解决我国医疗资源匮乏和优质配置不平衡提供了强大的武器。而通过智慧科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衡,清华大学责无旁贷。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董家鸿
“清华智慧健康医疗论坛”由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联合中国智慧医院联盟、清华校友总会举办。卫生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黄洁夫,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李大川,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臧萝茜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董家鸿院士与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祁海共同担任主席。
黄洁夫是清华大学强化医科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清华大学发展医学要有自己的特点,应当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走医工结合创新之路,致力于解决生命科学领域中 “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科技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打响,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形势,给全国高校和青年学生提出了艰巨的挑战。黄洁夫说,“我国的精准医疗和智慧医疗,要在科技战中取胜,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清华大学在精准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希望清华大学的新医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卫生部原副部长、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 黄洁夫
不少人还记得,在2017年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54万考生中,有一个名叫“晓医”的机器人考生。它最终考了456分(全国最高分553分),超过合格线96分。一时间引发医疗行业关注。
而“晓医”的背后设计者,就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这足以展现清华大学在智慧医疗技术上的实力。
以此为例,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表示,智慧医疗为医疗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在未来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清华医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智慧医疗论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清华大学有条件和能力,在智慧医疗上做更多的工作。因为清华有一批优秀的智能科技领域专家,还拥有智慧医疗领域的领军人,他们可以形成合力进行协作,推进这项工作往深处发展。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 王希勤
李大川表示,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医疗卫生事业,卫生行政部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在提高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我国医疗体系正处于信息化转向智慧化的过渡阶段,希望清华大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智慧医疗在全国的发展。
董家鸿(左)、张钹(右)发言
在智慧健康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上,清华大学早已开始行动,且已经取得不少成果。
在 “智慧医疗体系建设”主旨发言环节,董家鸿阐述了通过智慧医疗赋能,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提供智慧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则从科学技术层面阐述了智慧健康医疗创新工作。
董家鸿介绍,清华大学高度重视智慧医疗的发展,整合理工科的强大优势,融合临床医学资源,积极推动智慧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先后成立精准医学研究院和智慧医疗研究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等领域里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健康医疗的核心技术和先进产品的研发。
从已经取得的成绩来看,董家鸿介绍,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之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与多个院系联合,迅速组建了疫情智能防控研发团队。针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大家以清华速度紧急研发出了8个智能防控产品,在自测评估、社区管控、医院救治、远程医疗和康复照顾等环节,对全国各地联动的疫情防控系统,提供了整体化的智能解决方案,有力支持了抗疫的成功。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也将智慧医疗用在社区健康体系建设中。董家鸿介绍,在拥有100多万居民的北京天通苑地区,以清华长庚医院为核心医院,整合该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和家庭医生,通过智慧科技进行系统嫁接,已经实现了双向转诊、多级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打造。”最终的目的,是为全体社区居民提供系统的、连续的、全方位的健康医疗服务。“
在介绍智慧医疗新的研究进展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表示,因为医疗是一个“零容错”的领域,而目前AI不能满足需求,需要进行创新。
“关于智慧医疗我的想法,就是在平面的医疗健康上,增加了一个人工智能的维度,使其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 张钹解读,以往所有医疗健康都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一维是医疗工作人员,一维是技术设备。随着设备技术的发展进步,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会提高。然而还是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设备为患者提供服务,这一关系并未改变,始终是在平面上进行操作。
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相当于在平面上再建立一个维度,将医疗健康变成三维空间。因此,医疗人员和设备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医疗工作人员操纵设备,而是智能化的设备也参与到医疗的过程当中。因此,要求我们重新建立一套体系,一个安全、互信、可靠和高效性的体系。这里头涉及到伦理、道德、法律、法规、标准问题。
会议还同步启动了DH400春季项目,成立基石合作伙伴启航暨首批创新导师组。DH400暨数字健康工作组是由董家鸿发起组建的智慧医疗工作组织,由医院、医药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和金融机构四大领域代表组成,其春季项目重点提供跨领域全流程服务,与创新导师共同推动智慧医疗成果转化。
DH400春季项目启动合影
会上同步举办董家鸿院士主编的《精准肝脏外科学》新书发布仪式,以及启动中国智慧医院联盟“智慧医院联合研发计划”等工作。
《精准肝脏外科学》正式发布
本次会议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清华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委会,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创新促进会协办。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