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不足?能力不够? 看到“国考”相关数据,三位临床药师不吐不快
日前,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公布。在此次考核的56个指标中,涉及医疗质量、运营效率两个方面的10个指标与药学人员直接相关。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对考核成绩的分析显示,此次“国考”中临床药师占卫生专业人员比例仅为3.90%,且存在区域差异。
这意味着,在以医护药技为主力军组成的卫生专业人员体系中,临床药师属于数量上的弱势群体,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临床药师更是“凤毛麟角”。
一方面是近些年高喊的药学服务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是与临床庞大工作量无法匹配的临床药师数量。矛盾之下,临床药师从业现状究竟如何?
对此,健康界采访了3位不同年资、就职于不同规模医院的临床药师,为读者还原“国考”等指标压力下他们的工作状态。
“临床药师人数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X,从业31年,供职于某编制床位约1500张的三甲医院)
X是某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专科临床药师,日常的主要工作是为患者解决用药困惑,“五年前我们医院还没有药学门诊,我主要是在咨询室做患者的用药咨询,现在药学门诊和解答患者日常咨询占据了我大部分工作时间。”
在“国考”运营效率指标中,要求对每百张病床药师人数进行定量考核,具体计算方法为,医院药师(包括药剂师和临床药师)总人数/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00%,指标导向为监测比较。
而在国考指标出台前,按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要求,大部分三甲医院都默认按照医院床位数的 1%配备临床药师,即便如此能够达到这一理论要求的医院也并不多。
“目前医院中临床药师数量并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X坦言,因为《药师法》和药事服务费的相关规则迟迟不能落地,现在医院里临床药师多属于服务性的岗位,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的经济收入,在医院精细化管理压力下,药学部的支出让院领导觉着压力山大,同时由于临床药学学科的院校教育与临床实际工作有所脱节,刚进院的临床药师还要按照相关规定送到院外基地进行1-2年的学习,“想要培养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临床药师差不多需要5—8年时间,再加上零加成后,药学部门早已不再财大气粗,科室想进一个临床药师很难”。
谈及未来,X表示,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尚晚,到目前仍旧不为所有百姓熟知,但是从近些年的政策文件导向中可以看出,药学工作者从保障药品的供应到向管好患者合理用药的转型是势在必行,“在保证患者合理用药的背后,也是要求我们药师配合医生制定一套遵循药物经济学的最佳用药方案,寻求患者、医院、医保等各相关方的收益最大化”。
在X看来,国考成绩展现的药师数量不足,是现状,也是在提醒医院管理者补足药师数量是医院在管理上进阶的必要选择。
“很多临床药师并没有从事有价值的药学工作”
(J,从业12年,供职于编制床位约1200张的三甲医院)
不同于X所在医院临床药师数量不足,摆在J面前的难题是,院内很多临床药师在其位却并不能尽其用。
“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从事有价值的临床药学工作,而是在这个岗位上干着别的事,比如科研。”J表示,如果某一个岗位的缺人,会导致整个医疗过程掉链子,那么这个岗位一定会马上补人,但很显然临床药师不在此列。
既然没有“真实”的需求,人数当然也不会迅速增加。J告诉健康界,实际上,药剂科内部的岗位,对调剂药师是有真实需求的,缺人马上就会补,甚至在人员极其短缺的情况下,是临床药师去补位,“临床药师数量想要在短期快速增加,必须先解决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实际价值这个问题” 。
在J看来,临床药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上的药学问题,但现阶段的真实情况是,临床药师的工作是面向绩效考核以及一系列考核的数据填报工作,对于患者来说,很多时候有没有临床药师,并不对其药物治疗有决定性影响。
“想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所有临床药师共同努力探索临床药师的定位和职责,而不是盲目模仿国外模式,不加思考和修改的引入” J强调说,“我们最不需要的就是教条”。
“现在的药学人更需要一个经济头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