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在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的这些金句,勾画出医健创新未来十年脉络

2021
03/28

+
分享
评论
梁建 / 健康界
A-
A+

“创新”再度成为红杉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最高频的关键词。

疫情为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量,也正在为中国医疗的下一个黄金十年按下加速键。新技术、新方式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医疗AI、基因疗法、免疫治疗等关键词,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

正如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3月26日举行的“智瞰未来”2021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所言:在过去一到两年里,人工智能在新药开发领域里出现了多个平台型的突破。IT和BT的交叉点正在快速发展,这种融合的趋势正在超越历史上的任何时刻。从网上医疗服务,到AI在诊断治疗全流程服务中的应用,再到新药开发中的应用,这些都构成了整个医疗行业新的革命。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AI+医疗”已成数字医疗的未来趋势

戴上一块智能手表,就能实时监控佩戴者的心电图、房颤等健康数据;通过远程视频,就能对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凭借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帕金森患者在家就可以完成运动功能日常评测……AI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医疗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在医院空间中,早期应用环境智能可使得临床工作流程更加有效,并提升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中的患者安全性”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认为,对于未来的居家场景来说,大多数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会在家里度过,而AI传感器将能够帮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独立,并通过日常数据的收集进行慢病管理,以及身体康复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医疗技术咨询委员会专家、腾讯医疗副总裁吴文达认为,AI影像现在已经供不应求了,提高了很多医生的工作效率。但是,数字医疗跟普通医疗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其本质上还是通过科技获取想要的医疗服务。

科大讯飞医疗总裁陶晓东也认为医疗AI在本质上还是服务医生和患者。“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领域展现出价值,包括辅助诊断、影像以及患者和医生的精准匹配等。未来,AI会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展现它的价值,帮助到患者和医生。”

“AI和医疗的结合,从基因组学的研究,到疫苗和药物的筛选研制,到临床的辅助诊断,都将有潜力提升整个医疗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效率”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副总裁袁晶如是表示。百度智慧医疗科学家、世界卫生组织数字医疗技术咨询委员会专家许言午对医疗+AI提出了更有想象力的展望。他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在眼科治疗领域做出更多贡献,“比如对于有眼部疾病甚至是失明的患者,未来有可能通过脑机接口的方式,不通过眼睛也可以看到远方的世界。”

在数坤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马春娥看来,医疗资源的稀缺、分布不均衡等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很多人看不上病,而AI技术的美感正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够公平享受到医疗服务,这也是AI医疗企业的使命,希望数坤科技未来在智慧医疗里做最大的贡献。  

AI在整个药物研发的路径当中,将起到什么样的关键作用?药研社创始人兼 CEO孙美林认为,现在更多的还是在做产业内的基础建设的简单工作,还提升不到真正说AI能如何革命和改造的过程。所以,如何去梳理AI制药的标准化、共有的体系过程,还需要一个时间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AI+医疗的发展在给医疗卫生领域带来更多契机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伦理性问题。由于环境智能系统的本质是全时、全方位的监控追踪,一个系统想要变得更全面和智能,在隐私方面的挑战也就更大。对此,李飞飞认为,与其他技术一样,AI技术要扩大应用范围,就必须要经得起临床验证、数据隐私和模型透明性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尤其是在医疗数据的应用和隐私保护方面,亟待政策法规方面的规范。

公卫体系的未来挑战疫苗研发

当前,面对新冠的持续,疫苗研发仍是公卫话题的热点。康希诺生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宇学峰认为,目前疫苗研发面临两个挑战。一是资源问题,疫苗过去是医药行业里的一个分支,疫苗需求量没有像今天这样达到几十亿。因此,疫苗研发面临产业链的挑战,从原材料的供应,到耗材的供应(比如注射器)都是很紧俏的。二是整个行业的转变,一个新兴疫苗的启动代表了一个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在进行全球临床实验时,怎么尽快按照国际标准把临床做好是关键。

宇学峰坦陈:“我们作为一家疫苗公司,实际上是很依赖一些技术平台的,而这些技术平台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我们腺病毒载体花了十年的功夫,而即将开展临床的新冠腺病毒疫苗吸入给药方式,也是要花很多时间积累和探索的”

在腾盛博药联合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洪志看来,新冠病毒大流行暴露出国际社会的许多问题,包括公共卫生及国际关系中的重大缺陷,以及人文、行为、宗教中的瑕疵。但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跃进,尤其是生物技术、研发生产供应一体化的重大突破。

未来的医院不会坐等病人来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以目前热门的小分子药物和RNA药物研发为例,介绍了当前医药领域从基础科研到成果落地的全过程。“科学的本源是追求对自然的好奇心、追求知识。解决重大问题的突破性进展,通常来自于基础科学的进步。”罗杰认为,投资基础科学,然后通过产业发展进行成果转化,是未来的必由道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与启明医疗CEO訾振军关于“中国心血管疾病创新治疗将走向何处”的对谈中表示,通过研究AI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某些疾病上游的靶点能够真正可以达到早期干预的。他还认为,未来的医院不会像现在一样朝南坐北等着病人来;病人的信息一定会有人替你管好,而且会把信息整合在一起反馈给好的医生。据此,葛均波预测,未来一定不需要病人来医院后还要排队很久;而且,每个人出院之后,会给你一个二维码,可以随时知道吃什么药什么时候随访。

訾振军则表示,在医学诊疗方面,启明医疗的医疗器械已从单纯的机械工人型的解决方案,逐渐发展到新材料、新传感技术等。他透露,启明医疗正在做各种各样高分子的瓣膜、仿生材料、智能化瓣膜等,为期不超过两到三年就会在临床上使用了。

葛均波(右)与訾振军对话

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也认为,创新是医学诊疗发展的主旋律,而再鼎医药将在胃癌领域做深做实,尤其是科学领域上要提前预测。

再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杜莹

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诊疗技术的提升也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表示,他非常鼓励医院员工去拿专利,而且专利能够转化。“评价我们的科学指标专利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有转化率,不能把专利放在抽屉,不转化的专利是没用的。”

无可置疑,医学临床也离不开创新药物的支持。信达生物CEO俞德超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创新药研发更好的时代。“中国的药审改革让新药审评审批速度有了很大提速,更重要的是2017年中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不仅有利于助推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也有利于扩大ICH规则国际影响,加快实现药品可及性。”

信达生物CEO俞德超

但俞德超同时也表示,新药创制应警惕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譬如高水平重复。以PD-1为例,目前我国已有86种审评审批进入临床。在价格竞争下,虽然让中国百姓能够用到世界上最好的药物,但高水平重复之下,还需要深度思考中国创新药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接下去怎么持续发展?

创新开创未来。不论是公共卫生体系,还是医学诊疗、数字医疗,医疗健康每个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技术与观念的创新,“创新”再度成为红杉全球健康产业峰会上最高频的关键词。与会各领域的大佬们在多维度、深层次分享全球最尖端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勾画出了医疗健康创新未来十年的脉络。

除了公共卫生体系、医学诊疗和数字医疗,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健康的发展机会还将体现在哪些方面?未来中国医药企业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选择?投资机构更看好哪个细分赛道?敬请关注2021年5月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2021健康界峰会之中国健康财富大会,健康界与你一起分享健康中国新时代大健康产业的新财富智取之道。

同时,本次峰会还精心策划了10多场云端论坛、40多场现场活动、超千平方米解决方案展览,邀约名家、名院、名科、名企共同分享健康中国蓬勃生长的新思维与新实践。

更多精彩内容与参会信息,可立即登陆2021年健康界峰会官网,了解详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疫苗研发,红杉资本,公共卫生体系,医学诊疗,数字医疗,医疗AI,人工智能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