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释放了什么信号?
备受关注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编制改革,是否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关于公立医院编制改革问题,目标愈发清晰。
继2020年抗疫医务人员“火线入编”之后,近日,在国家卫健委官网挂出的一则名为《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第7818号建议的答复》(下称《回复》)的文件里,明确表示“公立医院编制资源必不可少,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
如果说“火速入编”还有一定的偶然性,《回复》中的阐述,则有国家层面对于公立医院编制问题一种新的定调的意味。国家卫生健康委还表示,正在会同中央编办积极论证,力争在编制方面有所突破。
编制在当前的公立医院扮演着怎样角色?此时重提强化公立医院编制有何意义?健康界对此采访了数位一线医务人员和管理者进行解读。
现状:入编的门槛非常高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某公立二甲医院医生程茵(化名)兴奋中带有疑虑,“有编制肯定是好事,但是落实到自己的过程肯定不那么容易。”
程茵告诉健康界,她研究生毕业入职这家医院不到两年,一同入职的还有另一名同事,都没有编制。除了她们二人,科室其余5人都是在编人员。“有编制和没有编制虽然不存在基本工资、绩效上的差别,但是在福利保障上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程茵说,比如别的同事每月有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非在编人员没有。
程茵之所以不敢太过乐观,在于了解到当前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获得事业编制身份的困难性。“如今,即使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如医学博士、副高以上职称,进入大医院想要取得编制身份,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医生陈更(化名)证实了这一说法,他告诉健康界,目前该院招聘医生大多需临床博士后学位,管理岗位也要经历非常严格的层层筛选,这些人被录用之后才有可能获得编制。而其他岗位,比如医生助理之类的岗位是没有编制的。该院的一位护士告诉健康界,据她所知,医院护理人员入职十年之内的人都是没有编制的。
除了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过去几年期间,公立医院去编进程也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欠发达地区都在不断推行。
黑龙江省某三甲专科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滕海龙告诉健康界,该院目前实际在编人员271人,编外人员500人左右,“编外人员是编内人员的将近两倍”。如何才能获取编制?滕海龙介绍,新招聘人员要根据人才属性,如果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才有可能给予编制,“但是目前为止尚未落实”。原因是当地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原则是“逢进必考”,就是要通过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公开招录考试,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考试合格后才给予事业单位编制,“但是,这种公开招录在2007年以来只举办过3次,最后一次是3年前,解决的也是医疗机构现有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入编问题,新人一个没有。” 滕海龙表示。
“编外“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难
在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历史遗留等多方面因素制约,除了新近成立的极少数医疗机构外,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依然保留着临床医师“编制内”和“编制外”两种身份。随着公立医院规模的扩大,编制外人员队伍也相应壮大,随之而来的,编制外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南京市江宁医院人事处张国帅在其公开发布的文章中介绍,截至2019年底,该院员工总数接近3000人,医院编制外人员占比已接近一半,编制外人员的科学化管理迫在眉睫。近几年短时间内,该院招聘了大量的编外人员,新老员工之间存在大量的磨合问题,导致沟通成本增加。同时,由于新人员占比越来越大,医院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也面临更大的难度。相应地,“编内”与“编外”临床医师在工资待遇、福利保障、职务职称晋升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一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编制外人员产生不公平感和剥夺感,难以培养工作积极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