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土病例再现,社会懈怠心理怎么防和治?
一年过去了,新冠暴露的院感场所、设备、人员等硬件“欠账”已补齐,而思想、执行能力等软件“欠账”似乎依然“任重而道远”。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防控形势的缓和,国家层面相继对疫情期间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和提拔重用。历经疫情“大考”,包括业内不少从业人员在内的广大民众,逐渐出现了“懈怠”心态。同时还有地方政府已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让常态下的疫情防控为经济发展“让路”。疫情防控的责任渐渐回归卫生健康部门。
恰恰此时,3月18日,陕西西安凌晨报告的1例封闭隔离病区本土确诊病例,打破了春分来临时刻的平静。这个打过疫苗的专业人士被感染的案例,一时间把所有人的危机意识再次拉回。
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后疫情时代常态化防控进行分析,从新冠病毒出现直至今日,其传染规律和临床治疗基本被有效掌握,单纯的本土病例确诊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恰恰是社会懈怠心理!失之东隅、因祸得福。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复盘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此为鉴!
关注点一:为什么会感染?
经陕西省市专家组初步研判,该病例系在封闭隔离病区内意外暴露造成偶发感染。该医院为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现隔离治疗和医学观察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隔离病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同批次工作人员3月4日以来均在封闭隔离状态下工作和生活。
由此,“意外暴露”这四个关键字足以说明感染原因。延伸思考,为什么会意外暴露?
据“西安发布”消息,这名工作人员自抗击疫情以来已3次进入隔离病区工作,每次连续工作21天,本次为第4次进入隔离病区。可以看出这名工作人员是一名“抗疫老兵”,也是一名值得我们尊敬的“抗疫战士”。那为何会出现“意外暴露”?如果“制度执行”和“流程执行”这两个关键环节做得“滴水不漏”,还有可能是主观上的“懈怠”所致。
关注点二:都是谁在“懈怠”?
经过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经验的反复积累,我们从国家层面,到各家医院、各个社区都有许多成型完备的防控制度、处置流程以及临床诊疗规范,特别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生物安全处理程序更是各家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重中之重。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三甲医院只有具备市卫生健康委备案的生物安全二级及以上实验室。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具备经过省卫生健康委审核备案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方可开展核酸检测,而且要求实验操作人员具有PCR上岗证,并经过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培训。那么,既然出现“意外暴露”,而且“暴露”后还确诊“感染”,不能不让人怀疑制度和流程的执行环节出现很大的“漏洞”,甚至出现制度、流程和实际操作“两张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操作人员各个环节质量管控缺位,如果非要从主观找个原因,也只有“懈怠”两个字!
关注点三:为何会“懈怠”?
从年初到年尾“抗疫”,方方面面给予我们太多的教训和启示,特别是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长期以来的院感“欠账”引起决策者和管理部门很多思考。但是一年过去了,院感的场所、设备、人员等硬件“欠账”已补齐,而思想、执行能力等软件“欠账”似乎依然“任重而道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