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S论健第55期丨不能光砸钱,智慧医院建设还需打造“大脑”

2021
03/17

+
分享
评论
德江 / 健康界
A-
A+

智慧医院需要一个“大脑”来指挥、协调医院所有的泛在IT系统,为医院的业务运行提供服务和支撑。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智慧医疗成为许多医疗卫生行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提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广智慧医疗;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建议规范医疗健康数据标准,推动智慧医疗建设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呼吁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智慧医疗建设已然成为医院决策层关心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医健领域落地,背后更是离不开资本和产业的携手推进。

资本和产业界如何看待智慧医疗?因此,健康界原创内容品牌《BOSS论健》第55期“新型智慧服务模式”邀请到东华医为董事长韩士斌、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医准智能创始人兼CEO吕晨翀三位行业大咖,聚焦探讨智慧医疗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共同探讨行业未来的前景。

智慧医疗解决了看病可及性问题

据了解,2015~2019年,中国智慧医疗年均复合增长率28.3%,按当前的增速保守估计,2025年中国智慧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大关。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智慧医疗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缺乏顶层设计、数据利用效率低、互联互通困难等。在全国两会上,这些问题同样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关注。

“抛开智慧医疗,我们其实在医院信息化这块做的还不够。先进医院的东西并未复制到其他医院。”远毅资本合伙人杨瑞荣认为,医院间的互联互通很重要。在医院体系中,每家领先的医院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信息体系。这里有两点问题,一是管理理念的趋同,但医院间互相沟通学习做的还不够;二是医院间怎么做到数据的互联互通,医院不应该是作为单体的医院,而是作为一个服务体系,互相连接,将最好的经验拿出来共享。“目前,中国最缺的是医疗资源资源,短时间想增加医护数量不可能,唯一的办法是提高信息沟通,提高医护水平和医院效率,信息化都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杨瑞荣认为智慧医疗领域还存在条块分割问题,这导致了个人医疗健康相关数据都是分散和碎片化的。从早期筛查,到院中院后,都是以现有的各个机构为主体,个人其实要屈从于机构,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

“过去,国家发展远程医疗解决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大城市医疗资源足够,以前挂号很麻烦,现在通过APP和微信公众号就能挂号。”医准智能创始人兼CEO吕晨翀认为,智慧医疗解决了人们看病可及性的问题,但依然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正是因为过去十几年国家在医院硬件等方面投入巨大,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比如,如何提高诊疗质量和为医生减负增效,光靠大量资金和设备投入难以解决问题,需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此背景下,一些智慧化工具得以在医院中应用和发展,例如医学影像AI等新技术。

智慧医院建设要打造“大脑”

虽然智慧医院建设是行业关注的重点话题,但如何建设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足够的案例。

“像支付领域已经实现数字化了,个人与金融相关的一切东西都被数字化在后台。那么,智慧医疗必然是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将个人进行数字化,从而形成针对每个人的数字化网络。”杨瑞荣认为。

“近几年,我们和医院交流,医院常说在信息化投了很多钱,但看不到效果没有回报。”东华医为董事长韩士斌表示,疫情期间,他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沉淀了很多东西,“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是医疗信息化,什么是智慧医院。”

韩士斌认为,所谓的智慧和人一样,人需要由大脑来指挥肢体和神经系统,智慧医院也需要一个“大脑”,来指挥、协调医院所有的泛在IT系统,为医院的业务运行提供服务和支撑。

例如,当一位急救患者进入医院,医院的指挥中心应该能够从患者进入大门那一刻很快建立一个绿色通道,急救推车到哪,通道都能自动识别打开。智慧医院中看似简单的绿色通道建设,其实蕴涵着所有的泛在IT系统和‘大脑’的协同。“有多少的智慧,背后就有多少的人工,我特别认同这句话。智慧医院要建设成功,不能只靠资金的投入。”

韩士斌强调,智慧医院建设的最重要问题是打造医院信息系统的“大脑”。“大脑”有三个属性:一是感知与记忆,二是协调与应变,三是学习与思维。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感知与记忆医院运营中的所有生产要素。医院信息系统之间为何难打通,是因为系统的生产资料数据不够全面。比如,HIS系统中个人属性有100项,人事系统只有50个,属性不一样,业务也不可能串通。

“智慧医院建设,既要关注重点也要关注面,面上最重要的一点是系统性思维。”韩士斌说,要抓住业务的本质,对支撑医院的IT生产要素做全局治理,让所有系统间的属性都是一个属性一张表出来。通过数据治理,在完善中通过业务的横到边、竖到底的完整闭环和缜密治理, 让数据和流程的相互协同促进,业务线逐渐闭环了、缜密了、智慧了,医院才能实现智慧化。

智慧医疗走向院外:家庭健康管理迎发展机遇

以前,医院和医生不需要或者没动力来管理患者。随着医改的推进、技术的进步、患者需求的变化,给医院运营和管理带来了很大冲击。尤其是DRG、带量采购等医改医保改革,导致医院收入有所变化,医院和医生有越来越强的动力去管理患者,提供服务。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智慧医院开始向智慧医疗延伸,就是医院从院内走向院外去服务患者。疫情期间,互联网医院其实就是一个延伸,医院怎么管理它的患者,怎么触达更多的患者。”杨瑞荣表示。

智慧医疗的进一步下沉,也推动了家庭健康管理市场的发展。韩士斌认为,家庭健康管理已经发展到一个很好的水平。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后台的AI系统可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预警和诊断,建议人们去做相应的检测。此外,他还看好电子病历共享工程,将个人的家庭健康数据分享至二、三甲医院,“这也是一种进步。”

杨瑞荣认为,从智慧医院、智慧社区到智慧家庭,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发展家庭健康管理,一是要政府推广,二是要市场力量推动。“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认为中国有可能实现个人健康的智慧医疗的弯道超车。”这样判断的理由有几点,一是在资本和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推动下,实现了线上问诊;二是医药电商发展成熟,从患者购买OTC药品,到互联网处方药进一步打开,药房与家庭建立联系,药品开始进入家庭。

“还有一块没有进入家庭的是检验,包括日常慢病管理的检测,这个领域有很多创新公司,都能做到居家管理,在一点点切入,还没形成体系。”杨瑞荣说,到医院或体检中心的检验在家其实也能实现,因为医护人员的多点执业也在放开。假设以市场力量来推动,“医药检”,加上健康管理,如果能在家庭中完成,在家的智慧医疗很快也会实现。

由于技术进步,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已经可以采集个人大量的生命体征数据,如运动、睡眠,以及血糖血脂数据。杨瑞荣希望未来通过技术突破将采集的个人生命健康数据还给个人,结合医院的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服务,构建一套真正的在家的智慧医疗体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智慧医疗,家庭健康,东华医为,远毅资本,医准智能,医疗信息化,AI影像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