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VTE防治当中如何用好抗凝这把“双刃剑”?专家:信息化建设是“助推器”之一

原创 2021-03-16 15:25 杨亚平 张静 / 健康界

怎么从药物治疗管理角度有效提升VTE的预防,已成为临床医生热切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据相关研究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住院患者都存在VTE风险,但却只有14.3%的高危患者接受了某种形式的VTE预防措施,而仅约10.3%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预防方法。经VTE评分分析发现,外科患者VTE高危人群明显高于内科。

今年2月,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十大改进目标发布,其中第五个目标就是提高VTE规范预防率,并提出了核心策略,例如医疗机构进行院内VTE防治体系建设,建立急危重症患者VTE处理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内部加强 VTE 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等等。

实际上,早在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就在全国范围内牵头启动了“全国医院内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简称“医院血栓防治项目”)。“两年多来,该项目在进一步规范我国VTE临床管理,减少致死性VTE发生,构建VTE防治管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动国家政策上取得了初步成效。”在3月12日线上举办的“VTE预防‘三剑客’药学篇——信息化建设助力抗凝药物合理使用”论坛上,中日友好医院院办主任、医院VTE防治项目办公室主任贾存波表示,“未来我们将朝着更具体更细化的方向发展。”

中日友好医院院办主任、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贾存波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张铁山指出,医院血栓防治项目的开展,可提高院内 VTE 规范预防率,实现VTE的早期干预,有效降低 VTE 的发生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能够提升院内整体VTE防治水平,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结局。

中日友好医院信息部主任张铁山

临床当中,抗凝药物作为三大核心预防手段之一,能够有效防止血栓再形成和复发,同时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用得当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使用不妥则可能会有出血的风险。”张铁山表示,如何用好抗凝药物这把“双刃剑”?怎么从药物治疗管理角度有效提升VTE的预防,已成为临床医生热切关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助力抗凝药物合理使用

“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软件可助推真实世界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高质高效防范临床用药风险,通过回顾性监测和实时监测体系的联合使用,为医院用药决策提供快捷参考数据,顺应工作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主任药师郭代红指出,信息化自发报告溯源性好,可以有效提升风险信号筛选与数据挖掘质量。同时能够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可以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并可快速追踪锁定目标。

解放军总医院医疗保障中心药剂科主任药师郭代红

可见,信息化工具在保障临床药师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如今的药学工作也已实现全面信息化。那么,药学信息化建设是如何协助医院进行合理用药和风险防范的?中日友好医院主管药师孔旭东给出了答案。

“合理用药的事前干预发展迅速,前置审方对于合理用药提供管控,从以前开完药后医生再进行审核点评进展为事前进行风险拦截,将不符合药物管理规定的用药控制住,大大提升了临床用药合理化以及药事管理的把控。若医生认为系统判断有误,可通过与药师沟通进行人工审核,实现精细化拦截工作,从而达到多维度的用药差错发掘。”孔旭东表示,前置审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所能提交的信息属于较明确的客观指标,要求逻辑清晰,个体化趋势不明显,无法去权衡利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临床药师在事中对患者进行评估和风险提示。

中日友好医院主管药师孔旭东

据了解,在药学监护计划方面,系统会按时提示医生对患者进行监护,使工作更加严密,且通过信息化进行绩效指控也让药师的工作更加便捷。“希望未来基于移动端的患者服务可以逐步实现说明书查询、患者教育材料阅读、药师在线咨询以及MTM门诊的在线预约。”孔旭东期望道。

怎么做好院内血栓预防抗凝药物管理和临床药学服务?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赵莉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给出了“处方”:

一是要借助信息化定期监控全院VTE预防使用抗凝药物情况,定期追踪患者凝血、三大常规及肝肾指标变化;

二是临床药师要实时监护抗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及时鉴别抗凝药物不良反应,且规避有明显相互作用药物的联用;

三是预测VTE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指导个体化治疗,减少不良反应;

四是重视患者随访和教育。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赵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主任药师徐航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我们在开展血栓评估时,将相关数据置入医嘱系统中,汇集后进行自动评估。出血评估时会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考虑患者是否能使用抗凝药物来设计相关评估方式。”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主任药师徐航

药物管理遵循实用、有用、好用原则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学术带头人翟振国表示,抗凝药物的目标人群为血栓高风险人群,药物的最终目的是预防血栓,尽可能降低出血风险及药物引发的潜在并发症。“在血栓出血风险比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先给予机械预防,待出血风险降低了之后,再给患者药物预防。”翟振国强调,药物管理要遵循实用、有用、好用的原则。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学术带头人翟振国

如何正确做好血栓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应包括患者因素、疾病因素、凝血因素和用药因素。我们可通过实时动态监测,设计一些前瞻性研究,摸索出适于人群的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出血评估模型。”对于评估之后采取怎样的预防手段和干预措施才能既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血栓风险,又可以保障患者安全的问题,翟振国认为,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药物、合适剂量以及合适疗程,方可最大限度降低住院患者VTE风险和出血风险。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朋梅就VTE抗凝治疗中,抗凝药物之间如何转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评估药物安全性与患者肝肾功能是否匹配在药物监测中十分重要。“使用抗凝药物后需进行药物监护,结合病患的具体病情来实施相关举措。另外,对于围手术期的抗凝转化时间也需多加注意。”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李朋梅

会上,翟振国、李朋梅、徐航就抗凝药物在VTE预防中应用的技巧和原则,VTE预防中的基本预防、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3种预防方式如何平衡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了答疑互动。本次会议在线观看人次达到了近2.5万,为我国临床医生在VTE预防中合理使用抗凝药物提供了借鉴。

点击链接即可回看精彩内容:http://daxue.cn-healthcare.com/detail/232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心血管,VTE,药物预防,医院血栓防治项目,中日友好医院,翟振国教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