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集采带来公司首次亏损,这家公司的遭遇引发行业思考

原创 2021-02-26 量宝 / 健康界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解决之道,就在其中。

自1月底至今,上市公司乐普医疗的股价走向经历了一段不大的起伏。从1月29日的股价26元到2月18日的近期高点34元回落,截止发稿时停留在30元左右。

2021年1月29日,乐普医疗发布了两份公告,一份是2020年业绩预告,一份是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此前一天,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提出“应采尽采”,并设定常态化的触发机制。

作为深受带量采购影响的企业之一,在2020年11月医用高值耗材国家集采中,乐普医疗中标的钴基合金雷帕素洗脱支架系统,降级幅度达到92.32%,降价到645元/个。

其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乐普医疗2020年盈利172,530.62万元~198,410.21万元,同比增长0%-15%。对于业绩变动原因,乐普医疗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到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影响,2020年第四季度由于经销商对集采的预期以及公司消化渠道的规划,支架产品销售锐减。

并且渠道中存在的已售但未植入支架,有可能将通过退货或价格调整等方式予以处理,由此乐普医疗将形成大额损失计提。乐普医疗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乐普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蒲忠杰表示,乐普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季度是赔钱的,但是2020年第四季度整个集团公司亏了数千万。

“医保饭”还能再吃吗?

耐人寻味的是,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同时,乐普医疗还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预告中说明,根据首月初步运营和一季度已有订单测算,业绩将同比上升30%-60%。原因主要是尽管传统支架业务显著下降,但可降解支架实现了非常显著的增长。同时,其它业务也呈现了很好的增长态势。

这份一季报业绩预告,随即收到了深交所的关注函。深交所要求乐普医疗说明,在2021年1月即依据首月初步运营和一季度已有订单测算的结果披露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告的必要性、审慎合理性。

乐普医疗于2月9日发布公告回复关注函,称为保护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及 时回答公司运营情况和面对的风险,基于创业板注册制的信息披露精神要求,披露了2021 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公司并未讳言集采对 公司业绩的冲击,同时也期望通过审慎的预估,在表达公司对于国家集采等相关行业政策坚定执行和拥护立场的同时,把公司最新业务进展予以客观呈现。

业内人士称,乐普医疗是集采重压之下,医疗器械企业的一个典型生存样本。

带量采购实现“应采尽采”,必将引发整个医药领域的质变。而药品、器械、耗材等企业将要和带量采购成为常态的中国药械市场共生。心脏支架细分赛道的特点是持续多年高额研发投入维持竞争优势,产品消费绝大部分锁定在医保范围内(消费者日常无法也无必要购买)、市场充分竞争、相关产品毫无定价权等特点。

因此,政策走向对这一市场非常重要,其营收主要来源要从医保中来。当医保以控费为导向,产品价格只会持续下降。显然,集采常态化之下,这一细分赛道未来只有龙头企业可以生存下去,而核心的生存逻辑是以量补价,量价齐升在这个行业最多是昙花一现。

这类细分赛道被认为是“吃医保饭”,其特征为:对患者而言用量大,费用由医保承担,国产替代程度高,药物/技术相对成熟的类别。“医保饭当然可以吃,但首先得是行业里的绝对龙头,而且这样的企业本身应该有多元化布局,不是只有这一条业绩抓手。”济峰资本合伙人余征坤坦言。

寻路多元化布局

相比而言,同样在心脏支架产品因纳入集采大幅降价的微创医疗则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这主要得益于其业务赛道的多元化。

2020年,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的股价全年翻了4倍多,在集中采购消息释出后,微创医疗股价曾有段短暂下跌,随后又回升稳企。而其子公司心通医疗2021年2月4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表现不俗,上市首日市值突破500亿港元,随后有所回落。目前该公司市值约430亿港元,超越此前瓣膜领域市值排名第一的启明医疗350亿港元市值,也超出此前市场预期的300亿港元至350亿港元的估值区间。

微创医疗业务条线多元化是重要原因。近年来,其不断丰富产品线,通过外延收购和内生发展扩展业务领域。产品逐渐从早期的以心血管支架为主向涵盖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率管理(心脏起搏器)、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产品等为主的多元化业务体系布局。

事实上,乐普也不断加快业务整合、优化和布局,从2013年的单一支架业务发展成目前覆盖“器械+药品+医疗服务+新型医疗”四大业务板块,目标是为了打造围绕心血管疾病患者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平台型业务模式。但其药品业务也受集采影响,2019年,乐普医疗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钙两款产品就已中标药品集采。

乐普医疗在回复深交所关注时称,中标的2种药品价格显著下降,但因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使得 2020 年度的营业收入较 2019 年略有下降,降幅好于行业集采后的平均降幅水平。而器械方面,公司创新技术产品,可降解支架、药物球囊和 4 切割球囊的营业收入显著增长,部分弥补存量业务的下降。

而投资人是否还持续看好高值耗材等赛道?余征坤表示。“集采以后该怎么看高值耗材?我们也做过很多思考,得出的结论大概有两个。第一,我们现在只看那些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仍在70%~80%以上的产品,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第二,之前很多人可能特别看重一个企业的销售能力,甚至会觉得比研发还重要。我觉得集采之后,可能大家要加大研发及产品品质管控等各项的给分权重,降低销售能力项的权重。”

创新应对集采常态化

当研发及产品品质管控等各项的给分权重增加,销售能力项的权重降低,对医疗器械和耗材企业而言,以生产和研发为核心才是本质,这一趋势随着集采的深入将进一步蔓延。

2月9日,上海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议价采购联盟正式宣布成立。在国家带量采购常态化的背景下,跨省、跨区域的联盟化、区域化的集采形式正逐渐铺开,这类集采形式不仅能够作为国家带量采购的有效补充,同时也可进一步挤压药价中的水分。显然,这一趋势早晚延续到高值耗材上来。

骨科耗材被认为是下一个集采对象。普华有策研究中心统计,2019年全球医疗器械子行业占比中,心血管占比为12%,骨科占比为9%,是医疗器械领域较大的细分门类。在第一轮集采主要针对心血管冠脉支架后,市场预期下一个医疗器械集采对象是骨科类高值耗材。

骨科耗材一旦纳入集采,行业集中度将大大提升,医保内市场将被数家头部企业占据。“这个领域的头部企业还是外资为主,国内企业是否能抓住机遇,占据市场,承担起对患者的责任,还需要再努力一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

目前,国内骨科市场由外资占据60%份额,尤其在关节、运动医学领域以及细分领域的高端市场,国产企业具有较大的替代空间。另外,国内骨科行业集中度较低。Eshare医械汇分析,2019年,中国骨科植入市场排名前二十的生产企业共占据65.45%的市场份额,其中6家进口企业共占据38.05%的市场份额,14家国产企业共占据27.40%的市场份额。

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目前国内骨科耗材仍旧以改良性研发居多,在缺乏创新性研发的背景下,带量采购之后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利润率收缩,可能会导致企业研发无法持续。

市场形势变幻莫测,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引领。当前,国家在层面产业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也让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发展空间日益拓展。有投资者认为,医疗器械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带量采购常态化之下,医疗器械和耗材企业如何创新应对,多元化之路如何创新布局,是对每个入局者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2021健康界峰会之中国健康财富论坛将于2021年5月24-25 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一大健康产业盛会将齐聚政产学研企业等领域精英,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分享健康中国新时代大健康产业新财富的智取之道。

乐普医疗,微创医疗,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带量采购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