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校附属医院遍地开花,如何玩好“弯道超车”?
新一轮“挂牌”能否带来医学高校与附属医院的共赢,尚需时间检验。
2021年伊始,前有杭州医学院一次性“拿下”四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后有安徽医科大学一个多月内接连将四家医院收入“安医系”直属附属“麾下”。
或直属或非直属附属,医学院附属医院已“开枝散叶”至全国各地。健康界对2020年以来各地医院挂牌高校附属医院的部分情况进行了梳理汇总。
2020年至今部分医院挂牌医学高校附属医院情况
为何越来越多医学高校热衷增设附属医院,又是什么原因让各大医院纷纷主动卷入这股热潮之中?
“联姻”形式多样,却殊途同归
高校选择与医院一起“组团出道”的原因,首先要从它与附属医院的关系谈起。
所谓“附属医院”,是指医学高校所附设或管辖的医院。根据复旦大学医院管理处赵阳、李磊在《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对附属医院管理模式综述》一文中的分析,从隶属关系来划分,大学附属医院一般有直属附属医院和非直属附属医院。
直属附属医院,即实际附属,医院与高校是隶属关系,一般第一名称叫“xx大学附属医院”或“xx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直属附属医院归大学相应职能部门垂直管理,行政上受当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双重领导,以卫生部门领导为主。医学院的科研、临床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属附属医院,大部分医学生到临床阶段会到直属附属医院实习一段时间,直属附属医院在招收员工、研究生时也会更多考虑本校学生。以家喻户晓的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协和医学院为协和医院提供顶尖后备人才和科研实力,协和医院则为协和医学院提供优质师资与实习环境。
与直属附属相比,非直属附属医院则是名义附属,又可分为托管型附属医院和共建型附属医院。医院与高校总体上是一种新型教学协作的伙伴关系,对外可保留原有医院名称,坚持“四不变”原则——原有领导体制不变、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经费渠道不变、服务面向不变。 简而言之,非直属附属医院是加挂附属医院的招牌,同时根据确定下来的协议规定,承担相关的临床教学等部分方面的研究任务。如果医院出现任何医疗纠纷等问题,都和学校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健康界梳理的各地医院挂牌高校附属医院情况,不难看出医院与高校“联姻”,还存在校地合作、校院结合、校企联动的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何种形式的合作,初心都在于整合高校与地方医院的优势,推进双方优势互补,在前期已有一定合作的基础上深化合作。
正如陕西某医学高校管理者对附属医院的整体评价:“学校是培养人,医院是治病救人。它的建立,其实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单位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凝结成的一个共同体。”
临床科研“两开花”,挂牌高校附属医院的惊喜不止于此
不可否认,医院挂牌高校附属医院后,借助临床教学基地、临床试验机构等建设平台,医学高校和附属医院未来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协作、临床试验、医疗转诊、优化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等诸多领域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已是心照不宣。
因此,对于医院挂牌高校附属医院,医疗圈有媒体将其“戏称”为这样一个逻辑闭环:医院成为教学医院后,可以多争取聘任几个硕导、博导和源源不断的规培生;这样一来课题的实验不愁没人做,医院也有能力发布更多SCI论文;循环往复,本就“成本低廉”的研究生们可以接连提供更多论文,由此换来更多的课题、再招来新的学生……这一方面在为高校源源不断注入新的资源与活力,另一方面也在为附属医院提升品牌影响力与潜在竞争力奠基。
对不少医学高校而言,原本师资力量、教学基地、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等“软肋”一直是阻碍学校发展的“关卡”。将医院纳入高校附属医院管理序列,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学生实习带教需求。
与此同时,由于临床医学的复杂性,我国现阶段没有一套专门的标准衡量“哪个医生的水平更高”。但长此以往,国内似乎存在着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与各医院医生评职称、申请课题经费息息相关的SCI 论文,是评定医生业务能力是否优秀的“金标准”。相较于脱离实际操作的“象牙塔”,挂牌附属医院的教学医院容易聚集更多科研资源,进而发表论文、推出科研成果,对医生能否晋升高级技术职称来说有不可忽视的参照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