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蝙蝠惹的祸!死亡率高达75%,人类未来要重演新冠危机?
人类的下一场大流行病恐将来临,其可怕程度可能超过新冠病毒。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的冠状病毒疫情以几乎每10年一次大暴发的频率侵袭人类。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与新冠病毒持续鏖战,已有超过1亿人不幸感染。
不过,疫情当前,医学专家们却已留意起蝙蝠身上的另一种病原体——尼帕病毒(Nipah virus)。按照世卫组织的说法,这很有可能是未来再次引起大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毒。
这个病毒是何方“来头”?它的“威力”又如何?
目前人类对它束手无策
总部设在荷兰的非营利性组织“药品可及性基金会”(Access for Medicine Foundation)今年1月底发布了一份最新报告。报告预警称,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NCDs)继续在制药企业的研发管线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受新冠疫情暴发的影响,现在全球公共卫生资源大多向新冠病毒倾斜,而对其它病原体毫无准备。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报告指责国际主要制药企业逐利性强,“大多瞄准了利润更高的病种研发药物,而只有当疫情明确地影响到富裕国家时,这些研发机构才被动员起来”。基金会执行主任贾亚斯里·艾耶(Jayasree Iyer)指出:“当今传染病研究的状况可谓如履薄冰,这项工作严重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和极少数制药企业的良知,可问题在于,大多数制药企业事实上已经缩减了传染病研发部门的开支。”
她预测,下一波病毒全球大流行很有可能是带有抗药性的病毒,更点名尼帕病毒是一种值得高度关切的新兴传染病,随时可能暴发。最可怕的是,这种疾病目前无药可医。
世卫组织:需要高度关注
尼帕病毒十分凶险,它有着几个与新冠病毒和SARS截然不同的特性:
首先,尼帕病毒的潜伏期长达45天。
这意味着,受感染的患者将有足够长的时间使病毒扩散开来,而他们可能甚至并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
其次,感染尼帕病毒后,死亡率可能高达75%。
尼帕病毒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有些患者还会在发病24-48小时内出现急性脑炎等症状,这些病症往往是致命的。由于没有对症的治疗药物或疫苗,只能靠支持性疗法辅助患者康复,所以患者的死亡率通常在40%-75%之间。
最后,尼帕病毒是一种可以感染多种动物的人畜共患疾病。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果蝠是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如果将果蝠啃食过的水果用于喂猪,将导致接触过病猪的人也被传染。除此之外,这一病毒还具备人传人的能力,或者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用受污染的食品传播。因此,在追溯源头方面,尼帕病毒也给疾控人员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不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新冠疫情暴发前,人类已经多次与尼帕病毒“过招”,但都惨遭失败。马来西亚医学会(Malaysian Medical Association)前主席米尔顿·卢姆(Milton Lum)表示,根据2003年发表在《临床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上的一篇论文,1998年马来西亚尼帕病毒疫情累计造成283人感染、109人死亡。这也是全球首次暴发尼帕病毒疫情。
而据泰国红十字会新发传染病健康科学中心(Thai Red Cros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Health Science Centre)主任苏帕蓬(Supaporn Wacharapuresadee)介绍,孟加拉国在2001至2011年,每年都暴发尼帕病毒疫情,共有196人感染,其中150人病亡。
每年,世卫组织都会对可能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大量病原体进行审查,以决定如何优先安排应对它们的研发资金。由于亚洲多次暴发死亡率奇高的尼帕病毒疫情,世卫组织已经宣布尼帕病毒为“需要高度关注的十大病毒”之一。
感染风险无处不在
对于中国民众而言,提起蝙蝠在传播病毒过程中的可怕作用,大家一定都心有余悸。一定程度上,蝙蝠已经成为“病毒培养皿”的代名词。由于蝙蝠特殊的免疫系统,使得蝙蝠可以携带多种病毒却极少出现感染症状。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蝙蝠成为了上百种病毒的宿主。但在许多东南亚国家,蝙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
马德望是一座坐落于柬埔寨西北部桑卡河畔的城市。这里的早市从清晨5点开始,路上人流熙熙攘攘。乍一看,这里的一切与其他地方的早市并无二致,但只要将视线朝天空望去,就会令人倒吸一口凉气——上千只果蝠静静地倒挂在人们头顶的树枝上,随意地朝地上排便、撒尿。如果你仔细观察摊位的顶棚,你会发现上面到处都是蝙蝠的粪便。
马德望的早市(图片来源:BBC)
对此,金边巴斯德科学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病毒学部门负责人维斯那·杜昂(Veasna Duong)直言,柬埔寨的集市大多与马德望市相似,果蝠等动物随处可见。他将人类与果蝠的这种靠近机会称为“高风险接触”,这说明病毒跨物种传播的几率极高,很有可能会诱发病毒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疾病大流行。
类似的场景不只发生在集市中。在东南亚热带地区的礼拜场所、学校和旅游景点等,病毒学家们都观察到了大量果蝠。杜昂说:“正常情况下,吴哥窟每年会接待260万名游客。也就是说,仅在这一处旅游景点,尼帕病毒每年就有260万次机会从蝙蝠传播到人类身上。”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当地农民往往用蝙蝠粪便给农作物施肥。因此,收集并兜售蝙蝠粪便很可能是一个足以营生的手段。杜昂发现,在东南亚的很多地区,农民会特意吸引果蝠在自家附近栖息,这无意间大大增加了感染尼帕病毒的风险。
事实上,当地民众对于蝙蝠的亲昵态度,使得防治尼帕病毒变得极为困难。杜昂指出,在他调查的村民中,大约60%不知道蝙蝠会传播疾病。而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携带尼帕病毒的果蝠会飞到椰枣树种植园,吮吸树上流出的汁液,并在人类收集椰枣汁的罐子中排尿。当地人只要在路上随手买上一罐含有蝙蝠尿液的椰枣汁,就有可能感染上尼帕病毒。
人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近年来人畜共患疾病的增多,侧面反映出人类与动物对土地的争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所产生的资源需求,人类肆意摧毁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加速了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根据研究人员的推断,1998年马来西亚尼帕病毒疫情暴发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当年的干旱气候和森林大火迫使果蝠迁离其原始栖息地,并暂时活动在附近人类开辟的果园中。由于果蝠啃食过的芒果被喂给农场中养殖的猪,导致果蝠携带的病毒寄生到猪身上,最终将尼帕病毒传染给农民。
那么,如果人类扑杀蝙蝠,就能够一劳永逸吗?答案是否定的。One Health Institute Laboratory主任特蕾西·戈德斯坦(Tracey Goldstein)就指出,蝙蝠并非一无是处,超过500种植物需要蝙蝠来授粉,蝙蝠还可以通过食用蚊子减少疟疾病例。就算从防控病毒的角度来看,消灭蝙蝠也是有害的。当种群数量减少时,这个种群就会趋向于繁殖更多后代,致使人类更容易遭受感染。
人类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正如法国传染学家谢尔格·莫兰德(Serge Morand)在2016年出版的《下一场瘟疫》(La prochaine peste)一书中所言:“人类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破坏,给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影响。生态的失衡,会导致流行病更加频繁地发生。”
参考资料:
1. Deutsche Welle: 2021 Access to Medicine Index: No profit, no pharma?
2. The Guardian: Pharmaceutical giants not ready for next pandemic, report warns
3. The Star (Malaysia) Online: Remembering the Nipah virus outbreak
4. BBC: The other virus that worries Asi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