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不香了吗,为什么医院要“下云”?
在“上云”这件事上,医疗机构要避免哪些问题,该如何选择和规划?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技术在医疗中不断落地,医院中出现了很多新业务新应用,同时也给医院信息化建设带来不少挑战,“上云”一度成为不少医院应对人员短缺,缩减成本的选择。
近日,健康界了解到,一家医院(下称A医院)在几年前将分院PACS系统迁至云上后,期间使用未达预期,2020年又将数据从云上迁移下来。虽然该院“上云”的探索已经结束,但该院信息中心王东(化名)告诉健康界,他依然觉得“上云是很好的方向,希望未来能像用电一样方便。”
在“上云”这件事上,医疗机构要避免哪些问题,该如何选择和规划?为此,健康界采访了两家医院信息科主任。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医院“下云”
“2015年,我们分院的PACS系统就‘上云’了。当时觉得云计算是一种趋势,而分院业务量不大,于是想通过分院来探索云模式。如果效果好,就在总院复制。”王东表示,医院选择合作的是国内一家头部的云服务商,“上云”前,大家的期待很高。
但系统迁移至云端后,A医院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A医院曾遇到几次系统变慢的情况。为了寻找问题,他们先是排查网络,借着打电话去找云服务商,再找PACS系统厂商,最后可能还要检查本地系统……“转了一圈,又找回来了,给医院的工作造成了很大麻烦,我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协调,也特别焦急。”王东说。
坚持运营了5年,2020年,A医院决定将分院PACS系统“下云”,花钱将数据从云端迁移下来,重新用总院的系统进行覆盖。
此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信息部主任衡反修告诉健康界,2020年12月初,他们也将互联网诊疗业务从云端迁移至了医院本地。
“我们的互联网诊疗业务建设之初,就是部署在云端,包括患者信息都在云端储存。当初设想是,云上部署一套,院内部署一套,数据定期转存到院内,但技术上有很多困难,一直没落实。”衡反修表示,业务在云端运行了近半年,最后又重新开始搭建,经过半年多才把互联网诊疗业务部署到院内,包括交易数据、问诊记录等都转至院内存储。
“上云”后有哪些问题?
“我们的系统,就像交通,刚开始很顺畅,突然前面两辆车刮擦就堵车,导致系统变慢了。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但是厂商的应急处理能力却参差不齐。”王东说,有时拨打云厂商电话时,遇到一位水平高的技术人员还好,遇到不懂医疗业务而且对医院实际情况不了解的人员,解决问题就变得异常困难。
其次是服务不及时。医院每天都有很多排队看病的人,一旦系统出现了问题,就必须得打电话找厂商排查问题。而厂商之间容易互相推诿,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以前系统在院内,信息人员可以快速在本地排查找出问题。
王东认为,从及时性来看,医疗其实比金融的要求还高。毕竟,病人病危,不抢救肯定不行。
“‘上云’后我们也出了很多问题,包括光纤被挖断、域名注册不合规被管理部门屏蔽等。如果医院没用过云服务,其中很多的规定是不知道的,其实互联网管理挺严,可能哪点调整不对,网络就中断了。”衡反修说,像光纤被挖断这种小概率事件,他们去年就曾遇到两次,遇到这种问题,只能干等。“‘上云’后,最大的问题是不可控,但是在医院本地是可控的。”
同时,医院和医疗信息化企业对云服务不是很熟,而云厂商对医疗业务不熟,“几方互相都不熟悉的情况下,肯定会出问题。”衡反修表示,”上云”初期,医院的互联网诊疗业务两星期出一次问题,频率很高,后期不断进行维护后,才逐渐稳定下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息科科长陆慧菁告诉健康界,需要对云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有些所谓的云服务其实只是机房托管,要24小时派人值守,一旦出现问题,需要进入机房重启才行。真正的云服务,既有云存储也有云计算,并不是简单的虚拟化,还包括算力的叠加以及资源的合理调度分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