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评审迎来大变革,能否命中医院管理的靶心?
看清问题与挑战,才能在未来医院评审、绩效考核等管理操作中有的放矢。
站在2021年的起点回望,2020年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磅文件频出。
聚沙成塔,蓄力九年,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也终于迎来首次大修。
2020年12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下称《2020版标准》/新版标准)。延续《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下称《2011版标准》/旧版标准)的基础上,新版标准融入2011年后国家颁布的一系列医院管理新规,迎合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现代医院管理的时代需要,在即将开启新一年之际面世。
不知不觉,医院评审工作已在我国走过30年历史。
一直在试水,不断在完善。《2020版标准》是否调整了评审“考题难度”?医院未来如何应对?
旧制之下:聚焦医院迎评背后的“隐秘角落”
发端于1989年的医院评审,字面含义上是指“医院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开展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医院工作,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对其规划级别的功能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以确定医院等级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一家医院的参评情况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凝结着医院功能、规模、管理水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长远来看,按照标准对医院进行等级评审工作利于促进医院硬件建设、医疗质量提高、医院标准化管理 、医德医风建设。
但从近年来的各地实践看,这的确是一项“费时、费力、费财”的工作。
国内不少三级医院迎评“三甲”期间,全院上下齐动员、时刻备战突击检查,所有人取消休假、加班加点准备各类文件等情况再常见不过。作为科室内“创甲评审”第一责任人,河北省某地级市一家三级医院护士长对此深表同感,“即使我们医院是全市公认的好医院,提及迎评大家依旧提心吊胆,生怕哪个环节出纰漏。”她告诉健康界,2020年第三季度,为了迎接三甲评审,全院多数职工从早7点到晚10点、周末无休连轴转,这种持续紧绷的备战状态很难扛,加之疫情的侵袭又为医院“加码”防控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让不少医务人员几度崩溃。
甚至有医院反馈,以四年为一周期的医院等级评审,评定结果如何,与医院长久以来积累及评审前期的自查、准备阶段相挂钩之外,更多则可能取决于省级评审专家组对为期几天的现场测评。
国内西北地区一家市级三乙医院相关人士告诉健康界,为达到标准要求,医院迎评前几天会在床位周转率上“做文章”,当下相关指标的确取得了不错成绩,但评审后没有及时固化成果,由此导致大量患者再度入院,让院内床位再度爆满。
他还表示,医院等级评审过程中现场评审的作用被过于放大,评审专家队伍人才水平参差不齐、专家评判医院成绩不够客观等因素,也导致审核结果不足以反映医院的真实水平。
此外,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此前圈定的等级评审标准框架下,各省卫生健康委针对评审规范又有个别细则不同。找不到统一的标准,医院具体操作实行起来又存在一定困难。上述人士还表示,“平时医院都是‘经验主义’管理,评三甲来临之际只能临时抱佛脚,后勤方面工程管理、物资采购、食堂管理、卫生保洁管理、维修管理等都找不到相关国家规范及细则,又要联系本地卫生主管部门询问。”
无论对评审专家还是对受评医院而言,临阵磨枪的准备,不仅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也容易在“须臾之间”违背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的初衷。
新制重磅出台,医院评审迎来哪些新机遇?
仔细研读《2020版标准》,它的确与“潜伏”在医疗机构的诸多现实问题相对应。
充分融入新颁政策和医改要求,体现时代性的同时,新版标准也打破了以往现场检查、主观定性、集中检查为主的评审形式,增加了医院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服务、绩效等指标监测以及DRG评价、单病种质控和重点医疗技术等日常监测数据的比重。而且,本部分在评审综合得分中的权重不低于60%。这必然推动未来医院评审工作核心转向以日常监测、客观指标、现场检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向,与诸多医院管理者对医院运营的想法不谋而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