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CIO | 张海波:从乙方到甲方的成功跨越
张海波认为,利用好数据反哺临床,是医疗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把数据质量提上去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
编者按:
青年信息人开始作为中坚力量走到台前,担任医院信息部门负责人。新的成长和教育环境、医疗向大健康的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承与创新,注定成为新一代医院CIO们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健康界推出“新锐CIO”栏目,通过记录他们的个性特质、创新实践、行业建言,展现新一代CIO的风采,记录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进程。
本文是该栏目的第二篇。
接受电话采访时,张海波在离家300公里之外的乡村驻村。2018年末,作为青海省司法厅下属青海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负责落实国家精准扶贫系列政策,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
“现在尽管暂时不在信息工作岗位,医院有什么要落地的需求我也会参与讨论,平时也很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了,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电话那头传来张海波爽朗的笑声。
1985年生人,2008年来到青海红十字医院,2012年担任副科长,2015年至今任科长,在青海红十字医院的十余年间,张海波参与及领导医院信息化建设按下加速键。
从乙方到甲方,把握优势
跟很多人经历不同,在进入医院信息科之前,张海波曾是“乙方”,在北京某知名医疗信息化公司担任实施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职。
2006年,张海波大学毕业,就读计算机师范专业的他没有选择铁饭碗,当计算机教师,对外面世界的满心向往,促使他踏出了向外的步伐。恰好此时,北京一家医疗信息化公司向张海波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HIS工程师。
在职期间,张海波参与了许多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包括武警总队二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西安市中心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新乡宏力医院、青海省肿瘤医院(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等。
几年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让张海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技术全面、善于沟通。
他说,作为乙方,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参与不同级别和类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的医疗信息化建设经验。某甲方医院当下想实现的功能,在乙方之前服务的医院里可能很早就实现了,所以对乙方来说,技术基本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在实施项目时,乙方需要长期跟不同医院的医务人员等需求方打交道,详细沟通需求,能对技术性语言“降维”,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
在参与完青海红十字医院HIS项目实施后,张海波接到了来自医院的电话,“年龄渐渐大起来,想稳定下来”的他,在2008年摇身一变,成了甲方。
补短板,解决就医“三长一短”
青海红十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省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医院开始从单机版业务应用系统转向全院网络应用系统。
面对青海红十字医院信息化基础差、百姓认知度低、人才匮乏的现实,张海波意识到,临床和患者的需求,就像流水,信息化建设作为保障型部门,应该成为木桶,重要的是装得多,装得稳。“要想信息化更好地发挥作用,就必须抛弃长板意识,树立短板思维。”
于是,张海波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决医院实际问题上,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解决对策,补足医院发展的短板。
作为省级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三长一短”(挂号、检查、候诊排长队,就诊时间短)问题十分突出,患者经常要在门诊排队挂号上耗费很长时间。2013年,张海波开始门诊信息化改革的尝试,希望通过打通从线上到线下的门诊自助化流程,来改进就医流程。
但是,当时青海省网络普及率不足50%,其中,有自助门诊需求的人群不过占20%~30%,再加上当时线上门诊缴费还没有接入医保,患者只能通过现金及银行卡手段支付,技术和需求不足,导致项目最终搁置。
搁置并不意味着停止。2016年底,张海波分析,智能手机、微信、支付宝已经普及,医保已经接入,很多同行医院也有了成功的经验。技术问题和需求问题都已经解决,正是进行门诊信息化改造的好时机。
于是,张海波推动建立了以SOA架构设计、分布式部署、信息安全管控为技术支撑的总体架构。通过这个架构,70%左右的服务可以线上自助完成,实现建档/发卡、挂号、预约、门诊缴费、胶片/报告单/发票自助打印、医疗服务价格/门诊费用清单/住院费用清单自助查询、住院预交金自助缴费等功能。
这意味着,患者可以通过医院自助终端机自助挂号,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App提前预约挂号,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跟排队叫号系统直接对接,叫号系统叫号后,患者就可以进去问诊;问诊结束后,医生在线下达处方和检查单等,患者可以自助缴费,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无效等待时间,每位患者在医院就医时间缩短了一小时以上。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效率、保障医疗安全,张海波主导建立了医疗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感染控制系统、OA、消毒供应追溯系统等,得到了医院管理者和医院人员的普遍认可。
放长线,以数据质量为抓手
除了解决医院管理的实际问题,张海波心中还有更高远的目标。“医疗数据其实是很重要的,利用好数据反哺临床,是医疗信息化的终极目标,而目前,需要先把数据质量提上去。”
张海波解释,医疗数据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事关医院管理的有效性,考核数据质量最重要的要素是:准确性、唯一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在准确性上,青海红十字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来完善数据,系统可以自动统计出不合格的数据,并反馈给临床、医技等一线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修正。
在唯一性上,青海红十字医院建设了患者主索引系统,每位患者都拥有唯一的个人标识,医师在诊治患者时,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调阅患者以往的门诊、住院、体检等医疗数据,便于问诊。
同时,为了控制数据质量,便于监控,青海红十字医院还建立了医疗质量控制系统,对病案首页、病历记录、医嘱信息、费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化作单病种质量控制数据、住院患者疾病谱、手术谱、三日确诊率、重点病历、三级指标、病种平均住院日、社保控费等多项指标,自此,管理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监控。
从参与到管理,打造“西游记”团队
从2015年担任医院CIO,张海波的工作重点逐渐从技术转向管理。
“对于团队,我希望作为一个整体时,有目标;作为个人,有成长、有收获。”张海波说,“我希望我们的团队就像西游记团队,要去西天取经。”
为了培育出“西游记团队”,张海波重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他带领的团队中,80后、90后居多,个性迥异,按照个人特长,张海波把团队分成了四个小组:网络安全组、数据库及软件管理组、医疗数据统计分析组、信息终端维护组。“作为管理者和带头人,要根据每个人特长和爱好,给予相应支撑。”张海波说。
团队的成长不能只靠内部学习,和外部交流同样重要。作为青海省医学会医院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海波也会利用个人资源,带着团队成员出外交流学习。“我们不定期会邀请一些行业专家来讲课,也会带着同事去外面交流和学习,听一听行业的热点、趋势、新技术等。”张海波说。
个人档案
张海波:男,35岁,数据库系统管理工程师,北京大学医疗CIO五班学员,CHIMA全国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疗信息化分会理事,青海省医学会医院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数字医学杂志社青海通联站副站长等,曾主持完成一项省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内先进”成果。
注:文中图片来自青海省红十字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