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急诊检伤分类数据的分析窥视急诊科该如何运营管理
急诊科运营管理不仅仅是行政后勤工作,更是跟生命逝去比拼速度的较量,其管理重点是将最关键的资源在最紧要的时间给予最危急的病人,以资源优化配置换取时间效率。
急诊科临床工作和科室管理都非常具有挑战性。急诊科是一个微型医院,也是一个社会缩影。人生的意外伤痛,家属的措手不及,急救的忙乱紧张都在接诊的那一刻席卷而来。急诊科运营管理不仅仅是行政后勤工作,更是跟生命逝去比拼速度的较量,其管理重点不是工作量提升的资源堆叠,而是将最关键的资源在最紧要的时间给予最危急的病人,以资源优化配置换取时间效率。
急诊科作为诊疗协作型平台科室,由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内支撑体系作业衔接三部分组成,也存在封闭式、开放式、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的决策难题。急诊科运营管理工作可以从病人检伤分类的业务起点开始,通过急诊检伤分类数据的多维多层分析,持续改善急诊服务。
一、建立检伤分类体系,厘清检伤分类作业规则
检伤分类工作是急诊作业的首要任务,这一工作常常被片面理解为院内急诊检伤分类,而实际上,检伤分类体系不仅包含院内急诊部分,还包括院前急救的现场检伤分类工作。由于事故原因不同,各国各地适用于事故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院前急救例如灾害现场可能使用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START,简明检伤分类)、REMS(Rapid Emergency Medicne Score,REMS,快速急诊医学评分检伤分类)等检伤分类法等根据伤员的创伤类型、严重程度、生还可能性、治疗及转运优先顺序来进行分类,同时辅以红、黄、绿、黑标志颜色以确定伤员救治的优先级别。
院内急救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四级检伤分类法,近年来,业内也在探讨五级检伤分类法的应用适应性。四级检伤分类法是将病人分为“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一至四级分类管理,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安排病人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一级病人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处理;二级病人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5-10分钟内处理;三级病人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30分钟内处理;四级病人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根据指引顺序等候就诊。由于急诊病人病情的不确定性,即便是四级检伤病人,现场医务人员也必须予以关注,对候诊病人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动态评估,可根据最新的评估情况再次分类及时救治。
由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检伤分类方法定义不同,检伤分类工作在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标记存在对接转换的问题,急诊管理者应明确院前急救、院内急救、院前院内衔接作业之间的数据规则,确保系统标准定义、信息收集、数据流转的作业完备性。急诊工作的状况多变,急救工作人员可能在院前急救、院外救护车接送现场、急救室、急诊候诊区等各种地点介入急救工作,为避免接送病人入院时由于急救现场混乱并未进行系统标记检伤分类,院方应设置相应的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持智能终端)、平板电脑、移动护理车等多种媒介,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资料记录及文书处理。
二、重视检伤分类工作,确保检伤分类落地执行
急诊科工作特点具有变化急骤、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病谱广泛、多科交叉,抢救工作难度高、涉及面广,急危重病人的诊治风险大、社会责任重,其管理重点是时刻确保危急重症病人可以使用急救资源,效率提升重点是确保一级、二级、三级病人迅速对接诊疗服务。急诊检伤分类工作对于及时准确评估病人病情、分诊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事半功倍”的积极意义。
通过检伤分类让不同病情的急诊就诊病人及时治疗,其用意是在于对急诊资源的充分利用,但在很多医院实际落地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工作人员对于检伤分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工作人员为了“快速”操作跳过这一环节,认为并不影响整体作业流程。就诊病人不理解检伤分类的必要性,在宣导不足、现场作业忙乱及病人情绪问题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迫于压力自行调整作业流程,检伤分类形同虚设。工作随意性都导致部分医院急诊检伤分类徒有其表,检伤分类实际并未落地执行。
部分医院急诊检伤分类工作以《检伤分类登记单》纸质作业,仅作为挂号科室、挂号医生用途,完成挂号工作后即被丢弃,HIS系统并无相应字段录入。在检伤分类作业流程设计阶段并未统一认识,工作人员不理解检伤分类的意义,照着作业流程依葫芦画瓢;管理部门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要求,不理解检伤分类的数据价值,事后并无数据分析与改善,急诊效率分析提升工作无法开展。
针对院内检伤分类工作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应当对检伤分类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考核工作,以急诊BLS(Basic Life Support,基础生命支持)、ACLS(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全员考核的频率同时实施四级检伤分类抽考工作,顺畅检伤分类工作流程,确保检伤分类资料准确,规避医疗风险。针对检伤分类作业数据缺失的问题,将检伤分类信息与病人资料录入强制关联。通过固化检伤分类的实际作业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将检伤分类信息与病种、就诊时间、后续处置等信息强制关联,完善急诊服务信息。
三、急诊急救资源宝贵,应避免“急诊不急”的现象。
检伤分类信息看似简单,实际与多重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可以了解很多急诊科日常运营管理问题,提供急诊运营持续改善数据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