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疫情,为何这些民营医院成为“优等生”?
这些备受资本追捧的民营医疗机构到底有何生存发展的秘诀?
2020年,新冠疫情所带来的黑天鹅效应给很多行业都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民营医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一大批民营医院因为现金流问题,抗风险能力大大减弱。
正如中国非公医疗协会副会长郝德明所总结的:以医疗技术为核心的优质医疗机构会生存下来,而落后的将被淘汰出局,这是行业必然规律。经过疫情的洗牌之后,优秀的医疗机构浮现出来,疫情期间停滞数月的资本市场存量“反弹”,连续发生多起亿元级以上社会办医大额融资事件。
这些备受资本追捧的民营医疗机构到底有何生存发展的秘诀?民营医院产业链上正涌现出哪些全新的商业模式?
疫情让民营医院举步维艰
从2009年开始,中国相继颁布政策鼓励社会办医。踏着政策的东风,中国民营医院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受到资本“疯狂”追捧。
但好景不长,民营医院因为本身存在的缺乏信任与安全等痛点变得举步维艰。2020年一场新冠疫情,无疑是雪上加霜。艾力彼的一项疫情期间医院运营调查显示,88.6%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现金流压力,50%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2个月。而社会办医在短期资金的补充上,渠道更为匮乏,抗风险能力更低。疫情之下,社会办医医院中有29%的医院没有短期资金来源,仅有23%的医院可以获得银行贷款,9%的医院可以从投资人处获得追加投资。
仅疫情防控一项的投入,就让很多民营医院感受到极大压力。用一位院长的话讲,“民营医院虽然不差钱,但是这样无底洞式的投入谁都害怕。”民营医院投入的是“真金白银”,请来的是“专家教授”,买来的是高端设备,没有“流水”就意味着亏损。
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专科医院在民营医院发展中的表现却不尽相同。普华永道于2020年8月披露的一份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综合医院无大型并购交易,专科医院并购交易整体规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资金向优质标的集中。
资本为何扎堆青睐专科医院?
后疫情时代连续发生多起亿元级以上社会办医大额融资事件,其中三博脑科完成超8亿元B轮股权融资,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融资之一;仅仅在7月29日至7月31日,创业板就受理了3家申请IPO的眼科企业;民营肿瘤医疗集团海吉亚医疗于6月29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上市10天就创造出市值翻倍的成绩。而这些无一例外都发生在专科医院领域。
实际上,不仅是在后疫情时代,纵观民营医院的发展,中国市场上专科医院的盈利表现要比综合医院出色。目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就有长峰医院、利美康、祥云医疗等23家。梳理历年来的社会办医领域投资和并购的交易数据,按照专科细分领域来看,有三类民营专科医院是投资热点。第一类是技术人才相对较低、医疗风险较小、投资回报较快的消费型专科,如妇产、口腔、整容专科;第二类是技术壁垒高的专科,如肿瘤、脑科等;第三类是受国家政策支持的中医专科。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复苏和社会办医投资前路,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刘森林认为,经过疫情的洗牌之后,投资机构反而会更加积极,因为优秀的资产会浮现出来,而疫情期间停滞数月的资本市场也会有一个存量“反弹”,近期亿元级以上融资事件较为频繁,正说明了这一点。
专科为何会成为民营医院中的“香饽饽”?对于社会办医机构来说,走专科之路能否成为顺利站上新产业机会的风口?新冠疫情曾给口腔、眼科、妇产科等专科医疗机构带来巨大冲击,而疫情常态化中的医疗机构该如何翻盘?
这一连串问题,亟待正确答案。1月8日午4点到5点半,健康界原创内容品牌BOSS论健诚邀协会大佬、专科医院领航者和投资人,三方观点碰撞,给您答案~欢迎扫码进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