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0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 |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亚卓:医学创新既要头顶蓝天,也要脚踏大地

原创 2021-01-04 15:39 刘宇琪 / 健康界

张亚卓认为,医学创新“领军”团队要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技术,研究新理论,促进新理念形成,探索科学高端前沿;另一方面要回应临床需求,使技术能够让患者获益是更重要的。

日前,健康界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张亚卓教授办公室观摩了一场在人体最精密、最复杂的区域上进行的手术——通过一个小小的切口,使神经内镜进入颅内手术部位,手术区域的血管、神经及病变情况便实时、清晰地展现到屏幕上。在内镜的“特写”下,主刀医生得以全景化地观察到传统手术中无法显露的盲区,在深部视野中可以直视病变,并进行精细化的手术操作。

这样的手术在北京天坛医院每年已经达到上千例。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内镜神经外科技术的医生,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亚卓教授和他带领的团队,为中国内镜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北京医学会举办“2020年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之际,健康界专访张亚卓教授,分享他对医学创新的思考与展望。

(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亚卓教授)

以“最小的创伤”为追求

如今,北京天坛医院应用神经内镜技术治疗颅底和脑室系统疾病的手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回顾内镜神经外科发展的历史,也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

张亚卓回忆到,22年前,在王忠诚院士的直接领导和指示下,北京天坛医院建立了全国首个神经内镜技术研发团队。当时研发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结合中国的疾病特点进行新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和推广。

在20余年的努力下,张亚卓带领的团队现在已经解决了海绵窦肿瘤、颅底中线肿瘤、颅内外沟通肿瘤、脑室内病变等的一系列技术难题,获得重要的技术进步。在垂体腺瘤、脊索瘤、颅咽管瘤、颅底脑膜瘤等颅底复杂疾病和脑室、脑池疾病的内镜手术等领域,从临床研究到技术开发,都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

张亚卓介绍,内镜神经外科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一是由于进入新世纪以来,神经内镜设备解析度历经标清、高清、超高清的发展,4K内镜和3D内镜已经进入临床使用,分辨率的提高在术中能够更清晰辨认病变和解剖结构,提高手术安全性;二是神经内镜技术为临床提供一个观察、认识疾病全新的视角,建立新的手术应用解剖概念和手术路径;三是内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创手术理念的更新,改变了神经外科的许多传统观念,进一步推动了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

内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这些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在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取得明显进步。无论是手术创伤、手术质量,还是住院时间等,神经内镜技术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因此,张亚卓总结到,这些变化给病人带来最直接的好处是“以最小的创伤,让病人获得最大的效益”。

既攀登高峰,也脚踏大地

早期许多引进的内镜神经外科技术,需要的设备条件很高,普通患者接触高端技术的成本比较高。随着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现在神经内镜技术已基本覆盖神经外科手术的各个领域,在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中得到应用。

高端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得益于计算机、光学、影像等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离不开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不懈追求。

在天坛医院,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医学创新与成果转化。吴中学教授在神经血管介入技术领域,发明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吴教授的技术转化成果,推动了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降低了产品价格,使老百姓实实在在获得了收益。

除了在结合临床需求的专利技术国产化、精准医学研究、新药临床研究上投入大量精力,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也着重推动疑难重症治疗理念的革新。

赵继宗院士、王硕教授团队践行“脑心同治”新理念,将心内、心外科室资源与神经学科资源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在重大疑难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领域不断提出新的方法。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在每一个亚专业角度,都有专门领域的人才在研发创新新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几十年如一日地对这些技术进行推广。”张亚卓说。

“医学创新的成果应该由患者共享。”以此为目标,张亚卓和他带领的团队每年在全国巡回培训内镜神经外科人才,还牵头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学院及中美意神经内镜联合培训基地,为全国神经外科持续系统地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

张亚卓提到,以天坛医院为代表的“领军”团队要在神经外科发展中做引领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技术,研究新理论,促进新理念形成,探索科学的高端前沿;另一方面要回应患者的需求,使技术能够让患者获益是更重要的。这就需要让基层的医生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让他们能够不断地用各种方式立体化的更新知识。

“医学创新和医疗技术的提高,我们可以说一方面是‘头顶蓝天’,也就是站在科学前沿,向科学的珠穆朗玛峰冲刺;另一方面是‘脚踏大地’,也就是普及到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基本的疾病治疗过程中,让群众都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张亚卓说。

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化

“智能化一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张亚卓说:“无论从整个神经外科发展,还是从技术角度来讲,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将是现代技术与智能的融合。”

张亚卓认为,在神经外科技术上,智能化内镜技术最容易开发和实施,并且是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包括应用内镜技术与导航等高科技方法的融合,能够提高手术过程中对病变的识别能力、分离和切除能力。

另一个方向是精准医学的发展,精准医学能够从分子水平上提升个性化治疗疾病的效果。比如脑肿瘤的治疗,未来会在分子水平上做到更精准,治疗更有效。精准治疗过程中会研发出很多新的靶点,建立新的机制,同时研发新的药物。

除此之外,现代仪器设备的发展也是正在提速的“赛道”。“因为神经外科是个高端学科,严格说来它是个现代科技依赖型学科,每一个现代科技的发展都会在一个领域上拓宽治疗水平,增加治疗范围,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张亚卓说。

因此,对内镜神经外科领域的探索,在未来将不断突破原有的技术边界,推动新方法、新理念、新思想的产生,推动内镜神经外科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但同时,张亚卓也提到,现在医疗仪器设备整体上有赖于临床医生。比如,神经内镜手术操作与传统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相比差别很大,对操作精细程度要求更高,均需要长期训练和操作才能适应,对内镜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理解也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科学、系统的培训,使更多的神经外科人才更好地掌握神经内镜技术,才能保障内镜神经外科的可持续发展。

实际上,神经内镜技术已经成为部分脑部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在现实中,一提到要给脑部做手术,许多人还是会“谈脑色变”。张亚卓认为,这是由于目前国内相关的技术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对医院是否开展了此项技术,医生经验是否丰富,在很多时候还存在“信息差”。

对此,张亚卓坦言,对患者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创新成果的推广也是科研人员未来需要承担起来的一项责任。随着现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科普,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项技术的普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神经外科,神经内镜技术,天坛医院,张亚卓,医学创新,智能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