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几点思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文件《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20〕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为医院开展运营管理工作,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将医院建成现代医院提出了明确工作内容和要求。从运营管理的定义到内容,从作用到路径,均做出全面和详细的描述,可以有效提升公立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同时,作为医院管理者,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指导意见》并非实施办法,一方面需要大家持续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指导意见》在医院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体制、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从我们过去的管理实践和经验看,认为会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运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阶段,大家对医院转型发展已经形成共识,均认为随着医改深入,公立医院改革进入实质性改革阶段,粗放式、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用未来医院发展环境了,已经尽快进入到精细化、内涵集约型的发展模式,是时候对医院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进行大变革了,运营管理可以说是时不我待。
遗憾的是,大部分院长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依然处在传统医院管理阶段,转型发展也只是停留在喊口号阶段。他们认为运营管理就一个内容:千方百计增加医院收入。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构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运行机制的内在要求;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核心业务供给效率的有力举措;是缓解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压力,提升内部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营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改变是必须的,但需要院长们有动力、有压力,在竞争环境建立、改革意识和考核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二、好的政策坏的结果
《指导意见》出台是否会导致一些地方医疗机构指定新的额指标体系或考核标准呢,诱导医院管理行为扭曲。比如,文件强调了减少亏损的情况。如果以结余作为指标,以盈亏平衡作为标准,那么很多医院最可能的做法就是减少劳务支出,即降低医院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薪酬标准。这个办法最容易控制,也有不少医院是这么做的,但这个办法很明显是在饮鸩止渴。再如,以效率作为指标,公立医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医疗服务市场具有控制权,对效率指标的追求,很有可能诱导他们的“过度医疗”。医院在执行政府政策时,不论是否质疑政策的合理性,都是会严格执行的,所以需要多思考,防止以上现象出现。
三、医院扮演角色过多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