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CO丨科技奖一等奖邢金良团队:潜心肝癌研究二十年,不畏艰难终有成
邢金良教授团队:围绕线粒体功能异常,系统探索肝癌机制。
11月14日,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颁奖仪式在广州隆重举行,来自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项目——“肝癌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研究”荣获本年度科技奖一等奖。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点国际合作等课题资助下,该团队围绕肝癌这一重大疾病,系统深入探索了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转移等恶性表型的分子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①系统阐明肝癌细胞恶性增值的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分子机制;
②系统揭示了肝癌侵袭转移的多个新型关键分子——Fox家族成员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分子;
③系统性鉴定了FoxC1、FoxM1、端粒长度及生物节律分子作为潜在肝癌预后标志物;
④建立线粒体基因组精准检测平台,优化了mtDNA富集及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策略。
在本次中国肿瘤学大会上,健康界特别采访到了该团队的带头人——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邢金良教授,邢金良教授与健康界分享了本次获奖的感想,同时回顾了肝癌的研究之路,展望了肝癌防治的未来发展。
专注:围绕线粒体功能异常,系统探索肝癌机制
众所周知,癌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无论是肝癌,还是其他恶性肿瘤,大家面对的困难是共性的,即发病原因多、发病机制复杂”。二十年来,邢金良教授所在团队一直专注于肝癌发病机制和提高诊疗的回答。
肝癌为什么会如此高发?肝癌发生之后会有哪些改变?肝癌患者又该何去何从,是什么在影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邢金良教授所在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
“我们特别关注到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特点,去分析影响肝癌细胞增殖的关键因素,并且以线粒体功能相关异常为切入点,选择线粒体相关代谢通路的关键分子,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快速增殖和远处转移的影响。”邢金良教授在采访中这样告诉健康界。
除了在肝癌机制上展开研究,邢金良教授所在团队也不忘如何提高肝癌的临床诊疗水平,不停地思考如何让基础研究更好地向临床应用转化。邢金良教授说,“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临床转化也是我们遇到的一大挑战”。
为此,邢金良教授所在团队陆续开发了一些新技术,建立了线粒体基因组精准检测平台,不断评估探讨关键分子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推广肿瘤线粒体DNA突变检测技术及应用培训达18次,系统探索了肝癌的分子机制。
坚持:秉持科研精神,团队协作揭秘未知
“真正能够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研究成果并非轻易实现”,邢金良教授表示,过去由于卫生条件有限,乙型肝炎发展成为肝癌的情况较多,随着当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者是其他代谢系统疾病可能成为未来肝癌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而这对于研究者而言,随之面临的是研究思路和方向的转变。
要想真正推进科研发展,邢金良教授认为坚定科研精神是重中之重。“这个科学精神实际上就是探索未知的情怀,以及将救治众多病患作为原动力的精神”,邢金良教授解释到。
秉持着这样的科研精神,邢金良教授所在团队不断克服困难,应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而在这其中,邢金良教授特别指出,良好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团队协作是关键基础。
共赢:联合治疗齐头并进,肝癌防治未来可期
每年,全世界肝癌的发病人数大概有六七十万,而我国每年新发肝癌患者可能占到世界的一半,肝癌防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挑战。
正如本次CCO大会的主题——“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所指,常规体检、癌症筛查工作不断普及,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逐渐丰富,联合治疗将是大势所趋。
而针对靶向治疗的未来前景,邢金良教授认为如何找到新的靶点是很重要的方向,对于现有的靶点,怎样能够更好地降低毒性以及提高疗效是研发的重点。“肝癌整治的研究以及临床水平的提升还存在很大的空间,还有很重的任务。”邢金良教授对肝癌的整合治疗充满期待,同时也为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