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平台,给政策……医学创新成果转化黄金时代来了!

2020
12/14

+
分享
评论
王晓苒 / 健康界
A-
A+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透露,北京明年还将再遴选一批研究型病房,第二批预计是10家。

医学未来的希望,来源于当下的创新。

迎接医学未来的过程中,如何推动创新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北京医学会会长封国生认为,要化解这道难题,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与各级部门的协同配合。同时,深化医工结合,通过学科之间跨领域的交叉与渗透,才能直击临床医疗痛点。

从政策鼓励到行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有保障

早在2017年,我国便已出台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针对加强疾病防控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健康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向进行了部署。

近两年,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必答题”。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作为三级公立医院未来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考核评价体系中,持续发展的考核维度下设的“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尤其引人注目,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有目共睹。

政策导向亦是如此。以北京为例,2020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更为医疗机构的成果转化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据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22家市属医院累计获批科研项目5868项。在激励创新方面,北京鼓励医务人员创新开展医工结合工作;在组织领导方面,北京明确医疗卫生机构是医学科技创新的主体,要求医院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医院的创新工作;与此同时,北京持续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并在搭建学科、人才、项目、转化等方面平台发力;在对医院的绩效评价上,北京采用多维度的方式进行考核,设立市属医院科技创新专项绩效,将科技创新权重从过去的12%提高到目前的15%,未来预计将达20%。

在增强增强医院科技创新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方面,北京已经打出一套推动医学创新的“组合拳”。健康界了解到,北京市未来还将加强医院与高校等机构的联合与有效对接,支持医院与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建设实验室等方式进行医药健康方面深度协同创新,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兼职创业,更多人才与创新成果会借助创新平台加速实现转化。

结合临床需求和病人需要,北京明年研究型病房再增加

任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诊疗技术与指南规范,都要历经大量前期试验和临床研究的打磨,证明其先进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应用。这个过程中,建设研究型病房是必经之路。

用潘苏彦的话来形容,研究型医院是“医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孕育患者新希望的诞生地”,既瞄准医治病人的功能定位,还承担着临床研究与科研攻关等重任。随着医疗科技创新趋势的不断加码,作为医院开展临床研究重要载体和平台的研究型病房,同时也是医院临床研究者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正在促进越来越多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近年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一直在重点采取措施,加大推进市属医院研究型病房建设力度:将临床试验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考核,细化指标、提高权重;组织具备临床试验资质的市属医院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进程;组织多中心伦理互认试点,探索伦理互认机制,提高伦理审查质量和效率;鼓励引导优先承接北京医药企业药物临床试验;引入美国杜克大学临床研究培训体系,提升临床研究质量……潘苏彦希望,政府能够推动有条件的市属医院向创新型研究型医院转型。

2019年,北京市已出台《关于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的意见》,在全市首批遴选了10家医院开展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潘苏彦透露,北京明年还将再遴选一批研究型病房,第二批预计是10家。

用“活”政策,赋予青年医生创新成果转化获得感

根植良好政策“沃土”,在潘苏彦看来,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医工企”模式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截至2020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有效授权专利共454项,其中发明专利24 项,实用新型专利430项。经过多年实践,该院已形成以临床需求为主导的医工企联合研发转化模式。日前,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骨科手术机器人”成果转化协议。协议包括专利转让、建立智慧骨科研究基金及共建联合实验室,总转化额达到1.023亿元。

12月9日,积水潭医院举办第二届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共12个具有转化前景的科研成果项目进入决赛,涉及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骨科高值耗材等领域的多个医工企研发团队。斩获第一名桂冠的是矫形骨科主任周一新所带领的团队,这亦是万千医学创新团队的一个缩影。

周一新介绍,他的“战队”成员少而精,且多数为青年医生。当成员之一——主治医师唐浩被问及团队获奖项目时,他兴奋地说:“这台手术机器人精准度远高于传统手术,实现了我作为一名骨科医生的梦想。”

创新,凝结着每个医生在一隅诊室内的一腔热血。“我们不必再关起门来偷偷摸摸搞创新,”周一新说道,“目前国内在成果转化条例的设置上,有些甚至比美国的还要宽松优渥,让人振奋。”

创新不等同于发明,多项挑战仍“暗流涌动”

回归“创新”本身,它并不等同于发明,发明只是其初期的一个阶段。创新更像是一场战线长、难度大的战斗。某项发明的落地、某篇文献的发布,除了政策环境的兜底、施展平台的搭筑,还需要面临各种资源的整合、人才的调度、时间的倾注、资金的投入等种种现实问题。

尽管近年来国人创新技术持续增加,但在创新这条路上,低端仿制、重复研究等荆棘仍待铲除。“要解决这类问题,要依靠临床医生从实践中产生最初的想法。”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林江涛教授告诉健康界,“现实情况下,医生对这方面的思考并没有太多,甚至会对所做工作产生机械性的思维。但实践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问题,每一个重复的动作可能都不是完美的,或者说不是最高效、最快捷,或者最经济的,这个过程中医生就会迸发新想法。”在林江涛看来,越是这样重复工作的环境下,越应该鼓励医生做创新。

而且,对于原本临床工作就十分繁重的医务人员而言,要想搞创新,协调时间是一大难题。对此,北京协和医院团委与青年工作部部长、骨科副教授余可谊曾公开表态,“创新要有一段时间的沉淀,不能无中生有。尤其是北京协和医院这种大医院的医生,不能完全沉迷于临床工作,这样就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教学,没有时间留给自己思考。创新和临床工作时间有所冲突时,就需要我们付出,牺牲一些娱乐时间,做好取舍,并且努力保持生活与工作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医学创新转化过程中,想把创新想法变成最终产品,必然需要资金加持。余可谊也提到,激励青年人去创新,必然要有经费的支持,才能提供更多把想法付诸实践的机会。“鼓励青年医务工作者往创新方向努力,需要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时也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踏踏实实在临床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国家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对医技人员而言确是重大利好。但在医生自由执业流动、创新创业的大势下,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如何避免人才流失,借用政策力量审时度势留住优秀员工,无疑是绕不开的挑战。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刘晓光希望,不久的将来,医院能以科技成果赋权为契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不断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青年医生的创新活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学创新,青年医生,成果转化,绩效考核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