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0 CCO|科技奖一等奖邵志敏团队:同舟共济,推进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

原创 2020-12-09 18:12 熊粤蛟 陶然 / 健康界

健康界专访科技奖一等奖得主邵志敏团队,对话榜样力量。

11月14日,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颁奖仪式在广州举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邵志敏教授团队因“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项目荣膺科技奖一等奖

图1 项目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科研讨论

该项目围绕“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策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团队在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上发表了关于中国人群的乳腺癌现状数据,总结出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提出“基于分子分型的精准治疗策略”并写入指南;团队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亚型的早期乳腺癌牵头多中心临床研究,推动了乳腺癌精准治疗进展;同时还建立了乳腺癌复发转移预测模型,揭示了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对多个乳腺癌转移和耐药相关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项目组的10项成果写入指南并改变了临床实践,在国际高水平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超过350篇。项目组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从20年前的79.8%提高到近10年的93.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乳腺癌的诊疗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本次中国肿瘤学大会上,健康界记者特别采访到了邵志敏教授团队代表江一舟研究员。

图2 江一舟研究员

合作共赢,初心不改

“我们团队在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围绕着中国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做了大量的工作,很荣幸获得中国抗癌协会的认可,获奖后在高兴之余,更多地是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我们希望在科技奖的激励下,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为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做出更多的贡献。”被问及获奖的感受时,江一舟研究员的回应让我们看到了科研人员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该研究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中国乳腺癌队列研究,以及相关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等多组学的联合分析,无论是样本采集还是数据分析,都需要多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包括乳腺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生物信息团队、统计团队等一起参与,共同推进。在邵志敏教授的领导下,多个团队和谐有序运行,最后让这个项目得以顺利开展,取得了预期成果。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团队每个成员合作共赢、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江一舟研究员谈到:“我觉得在整个项目中最重要的科研精神一个是合作,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第二个就是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因为在科研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科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持初心不气馁,方能取得成绩。”

乳腺癌治疗迈入精准医学时代

时代在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也在发生变化,江一舟研究员指出,如今,乳腺癌治疗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时代转变为循证医学时代,现在已经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肿瘤外周血的基因特征、个性化的组学特征都为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何做到乳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首先,精准预防,通过个体化的早期诊断和预防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筛查出更多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延长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的关键。其次,精准诊断,乳腺癌进行具体归类、分型,精准识别不同肿瘤患者肿瘤病灶的治疗靶点,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基础;最后,精准治疗,针对特定靶点开发更加高效低毒的药物,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所以,“精准”二字可以说是渗透至肿瘤患者的全程管理过程。

最后,江一舟研究员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工作的期许:“希望在邵志敏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的研究能够继续开展,我们的成果能够继续改写临床指南,造福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获奖项目名称:中国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疗的研究和成果推广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要完成人:邵志敏, 江一舟, 李大强, 余科达, 胡欣, 王中华, 吴炅, 柳光宇, 马丁, 肖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