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0 CCO|科技奖一等奖沈琳团队:科研要求真务实,团队协作是关键

原创 2020-12-08 09:15 熊粤蛟 黄美清 / 健康界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辛苦耕耘,建立了“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也因此被授予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肿瘤医学领域唯一的社会科技奖励,设立宗旨是对我国肿瘤医学科学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工作者和单位进行表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辛苦耕耘,建立了“胃肠道肿瘤精准治疗一体化研究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胃肠道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也因此被授予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

在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上,健康界记者有幸采访了来自该团队的沈琳教授、张小田教授和彭智教授,听他们分享了在科研路上的经历和体会,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奋斗在医学道路上的中国医生。

沈琳教授团队接受采访(图片左起分别为张小田教授、沈琳教授和彭智教授)

老、中、青三代人的美好传承

“感谢中国抗癌协会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我觉得这既是对我们团队的一种认可,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沈琳教授首先表达了自己获奖的兴奋之情,“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的兄弟单位的能力展示,也意识到了彼此之间的差距,未来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

张小田教授和彭智教授作为团队中的年轻医生,则表示未来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保持团队的优良传统,解决更多的临床问题,让更多患者获益。

在我国,消化道肿瘤面临着高发、难治等问题,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食管癌、肝癌、胃癌患者在中国,如何改善这些患者的治疗和转归,是中国研究者和中国医生的一份责任。对于要如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沈琳教授指出,一个是综合,另一个就是精准。综合的目的是实现患者治疗的最大获益,而精准治疗离不开临床队列的建立。但是,如果把每一项研究都直接用于人体进行临床试验的话,耗费的时间将会非常长。因此,使用一个跟人体接近的模型模拟人体进行研究,实现从临床问题出发,带着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发现再回到临床,整个过程就会高效很多,而沈琳教授团队的工作就是花费10年时间搭建了这样的一个体系。

沈琳教授强调,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一个深切体会就是团队协作非常重要,而且不单单是自己的团队间老中青结合的传承,还包括跟全国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此外,沈琳教授认为,临床医生确实需要回到实验室,紧跟全球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步伐,深入了解疾病的生物学特征或者分子特征、免疫学特征,才有可能实现精准治疗。

张小田教授也表示,要做到精准,确实有太多未知的知识需要去探索学习,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学习会带来很多的机遇和空间,但是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压力,科研人应当学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对于彭智教授来说,从沈琳教授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以患者为核心,他认为这也是他们团队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秉持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和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样,沈琳教授的团队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有近10年的空窗期,这段时间研究困难重重。

“我觉得坚守,坚持的科研精神非常重要。因为我几乎做了一辈子的这种胃肠肿瘤的临床和转换研究,没有坚持的话,我可能早就换到别的专业或者改到了别的路径。” 提起那段日子,沈琳教授也十分感慨,毕竟如果那个时候就放弃了,获奖也就无从谈起,“坚持和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态度,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所以能够让我们团队传承下去。”

那么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是如何造福肿瘤患者的?沈琳教授解释道,10多年前,我们更多是参加全球化的临床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并不太关注中国人的疾病特征。这就导致临床试验的某些结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人,所以当新药上市之后,用药还需要根据国人的具体情况做出调整。近年来,随着我国创新药的发展以及临床医生参与全球临床研究中经验的积累,基于中国人特征的临床研究开始开展,这些临床研究逐渐改变了现有的临床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要基于我们中国患者的需求,二是要团队协作。”沈琳教授还呼吁,“希望将来大家能够多多关注我们团队的所有人的贡献,而不是仅仅强调某一个人的功劳。让所有人共享胜利果实,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大家共同努力,提升疾病的治疗水平,让患者获得更大的希望,当然,这也是我们持之以恒为之奋斗的方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CCO,科技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