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学校爆发,我们能拿“不讲武德”的诺如病毒怎么办?
诺如病毒感染事件高发,如何应对?
11月30日,黑龙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出现诺如病毒患者,学校发出紧急停课通知,原因是有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
图1 哈尔滨继红小学爆发诺如病毒
11月25日,四川省自贡市一幼儿园50多名学生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后经疾控部门核酸检测确认,此次事件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
10月7日,山西财经大学出现感染性腹泻,经过检测,确定为诺如病毒引起。
9月30日,广东省高州市石板一中发生诺如病毒感染,20多名学生出现腹泻、呕吐症状。
……
进入秋冬季节,诺如病毒感染事件高发,不仅仅在我国,全世界范围内诺如病毒都是一个让人头痛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炎病例占全球所有胃肠炎病例的18%。它就跟流感一样,每年都有爆发事件发生,但是比流感更糟糕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针对它的疫苗。
诺如病毒感染最常发生在封闭,拥挤的环境中,例如医院,疗养院,托儿所,学校和游轮。
病毒界的“百变星君”,一生可多次感染
通过和新冠病毒的斗争,相信大家也认识到病毒是非常狡猾难对付的,因为这种生物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异当中,诺如病毒更是不讲武德,变化万千,诡计多端,这次感染了,下次还来!
有的病毒比如天花、麻疹等等感染过一次之后几乎就是终身免疫,不会再感染。但是诺如病毒不同,虽然大部分人感染诺如病毒具有自限性,但是下一次仍然有感染该病毒的风险。
图2 显微镜下的诺如病毒
原因无它,就是这个病毒的多样性。它至少存在6个不同的基因组和超过40个基因型,不同基因组的病毒差异可以高达38%,同一基因组内差异可达5%~7%,单一病毒株之间的差异也能够高达2.8%,所以,前一次感染诺如病毒产生的免疫力可能对某些其他的诺如病毒株无效或者保护效应不够,可以发生多次感染。
胃肠道症状为主,不同基因型致病性不一
诺如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临床症状包括呕吐,腹部绞痛,发烧,粪便中有粘液,水样腹泻,头痛,发冷和肌肉疼痛,通常在被病毒感染的12-48小时开始表现出症状。通常感染病毒后的第一天会出现剧烈的呕吐现象,腹泻是诺如病毒最常见的症状,感染后18小时或更长时间开始在粪便中排出病毒。
对大多数人来说感染具有自限性,无需治疗即可康复。但是对于一些免疫力低的个体,如老人或者小孩等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比如脱水,脱水的症状包括排尿减少、喉咙发干、站起来时头晕,需要及时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诺如病毒基因型都具有相同的致病性,例如与其他毒株相比,现在流行最广的GII.4毒株感染更常伴有呕吐、腹泻持续时间更长,而且具有更高水平的脱落病毒。而且,诺如病毒的感染并不一定会导致临床症状,在发达国家,约有7%的感染者并没有症状。
传播
诺如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感染诺如病毒的人可以向环境中释放数十亿的诺如病毒颗粒,但是只需要少数的病毒颗粒就可以使人生病(<100个病毒颗粒)。而且诺如病毒很难杀死,可以耐受高低温以及大多数消毒剂。
图3 诺如病毒传播
诺如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食源性传播:食物和水很容易被诺如病毒污染,感染者用沾有粪便和呕吐物的手触摸食物或者食物被放置在有粪便或者呕吐物的地方,感染者产生的小滴呕吐物通过空气喷洒在食物上,食物在种植过程或者清洗过程中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水等都可能导致食物被诺如病毒污染,一旦这些食物被人食用,病毒的传播也就随之而来。
水源性传播:化粪池泄露到水源中,感染者在水中呕吐或者排泄,水源处理不当,消毒不充分等会导致水被诺如病毒污染。
接触传播:手接触到沾有粪便或呕吐物的表面之后,用手摸到嘴可以导致感染。物体表面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沾染到诺如病毒,包括被感染的人用手触碰、呕吐或者腹泻时溅到表面等 。
预防和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诺如病毒无效,病毒感染之后多采用支持治疗,给患者补充大量的水分以防止因呕吐和腹泻而引起脱水。
最重要的还是要进行预防,预防诺如病毒的措施包括: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处理食物或进食前以及如厕后。即使诺如病毒引起的症状有所好转,患者仍然能排出病毒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应该注意的是,肥皂比洗手液对诺如病毒的清洁效果更好。
保持良好的食物卫生:食用水果和蔬菜之前仔细清洗,食物(尤其是贝类海鲜)要煮熟后食用,水也应该煮沸后再饮用。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如果家中出现诺如病毒感染者,应当对感染者的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地方进行消毒,这个过程中注意自身防护。家中保持通风。感染病毒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以及症状停止后至少两天,不要为他人准备食物或者提供医疗服务。
因为我们还没有诺如病毒的疫苗,所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这种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最近正是诺如病毒爆发的高峰时期,希望大家都能提高警惕,只要我们好好预防,就算诺如病毒“不讲武德搞偷袭”我们也不怕。
参考资料:
1、https://www.cdc.gov/norovirus/about/prevention.html
2、de Graaf, M., van Beek, J. & Koopmans, M. Human norovirus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Nat Rev Microbiol 14, 421–433 (2016).
3、Elizabeth Robilotti, Stan Deresinski, Benjamin A. Pinsky. Noroviru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Jan 2015, 28 (1) 134-16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