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要来了,那个默默守护它的人,去了

2020
12/01

+
分享
评论
肖伞伞 / 健康界
A-
A+

一个做科研的率真农民,一个坚守一线的战士,一个善良直男

几乎每一天,都有好消息传来,我们甚至听见了新冠肺炎疫苗走近的脚步声。一位守护它“出生”的科学家,却猝然停止了心跳。

他就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

2020年9月16日晚8时,赵振东从长沙参加完学术会议返京时,倒在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口处。此前一天,他赶往武汉参加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虽经全力抢救,年仅53岁的他还是在9月17日凌晨离世。

11月3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新教学科研楼805会议室里,屏幕上无声地放映着赵振东生前的照片。他的学生们、同事们、领导及家人追忆赵振东生前事迹,真实还原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本貌。

做科研的率真农民

提起赵振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读文献”。

学生王蓓回忆,她刚入师门,赵振东就一直狠抓阅读文献,“不读文献做不好科研”。在赵振东去世后,王蓓曾整理十几年来在他门下学习的书籍和资料,意外发现2008年初进实验室的文献阅读记录,每一篇文献都有恩师批阅的痕迹。

坐在椅子上的为赵振东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赵振东看到有用的文献,会第一时间发到实验室的微信群,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如果有特别重要的文献,会@学生,还会追问“昨天我发给你的文献看了吗?”

“他真是为科研而生啊。”妻子王斌说,在家里到处都堆着文献,沙发上、床头甚至卫生间里。他经常看着文献自言自语,有时看着看着,惊喜地一摔:“这本来就是我的idea啊。”时至今日,她脑海里常闪现赵振东在沙发上写标书、改论文、看文件的场景。

赵振东家位于京北回龙观,单位在城南亦庄,一天来回4个小时车程,他会根据换乘地铁的时长来阅读长短不同的文献。王斌说,这种习惯让他掌握了大量国际上的研究前沿和最新成果。

在地铁上阅读文献的高大身影,已成为病原所的趣谈。赵振东生前经常说:“我就是一个做科研的率真农民”。

连轴转的科技工作者

2020年初春,疫情袭来。1月23日,赵振东就接到新冠病毒抗病毒药物筛选的任务。刚刚放寒假的学生们被喊回实验室:“你们要明白,现在是打仗,是和时间赛跑,今年就别过年了,以后有的是机会。”

就这样,他在“隐蔽"的战线上带领学生们战斗了半年、从未歇过一天。七个人的实验室开展了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复制子体系的构建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等项目。

王蓓说,她有好几次都累到想哭。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高强度的科研项目之外,赵振东还参加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的工作,白天黑夜连轴转。而他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进度太慢了,应该再快一点!”

同样的话,他也老和妻子念叨。当王斌去实验室收拾遗物时,学生们拉着她说:“师母,我们的研究真的不慢,已经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他总想做得更多……”半年时间,赵振东带领学生们构建了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为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可替代活病毒的重要工具。

图为赵振东讲解资料,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翻看赵振东的成果,他的忙碌就可见一斑。2月17日,赵振东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疫苗研发专班成立之初,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密集调研,两天时间就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

他总结了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积极为我国新冠疫苗的科研攻关建言献策。在做好疫苗研发“神助攻”之外,他还参与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赵振东曾经对学生说,余生只有两个追求,一是多培养几个年轻人,二是能把毕生所学为医学做出贡献。

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他常发文献的实验室微信群里,最后分享的文献定格在了9月16日的17:36……

坚守一线的战士

在新疆输入性脊灰、H7N9型禽流感、西非埃博拉疫情等历次应急任务支撑和重大医疗任务中,赵振东都发挥了核心技术力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海鹰回忆,在2011年参与重要保障任务时,病原所因为一个技术难点,已经连续开了几个通宵的会议,一直未有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赵振东和课题组成员抽取自己的血液,连夜多次尝试,指导建立了特殊的细胞分离和影像流式检测方法,不断尝试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工作。

图为赵振东在检查同事防护服 图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赵振东总是第一时间奔赴一线。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更是用“表率、责任和敬业、动脑、勤奋”等十个字概括赵振东留给他的深刻印象。

有一次病原所承担重大的医疗任务,任务紧,做实验等结果耗时较长,黑白无休。虽然有可供休息的沙发,但赵振东和同事们就在会议室坐着睡觉,随时等着出结果、解决问题。那次任务前后连续72小时,几乎都没合眼。

关键时刻站出来,承担重大医疗任务,他的字典里似乎没有“害怕”两字。

充满烟火气的善良直男

在妻子王斌的眼中,赵振东对物质没有什么欲望,衣着朴素、生活简单、嬉笑怒骂全凭心声,“他就是个充满烟火气的善良直男。”

赵振东还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时,因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研究工作,接触了这类病人。就这样,医患之间保持联系已经十几年。他一直在微信事无巨细地指导着患者父亲如何带孩子就医。

2019年10月,他在微信中这样埋怨中叮嘱:“我都告诉你八百遍了,不能等感染严重了才去治疗。要尽快用丙种球蛋白。一定要把IGM补上来。”

当患儿因为病情而情绪消极时,赵振东安慰孩子:“现代医学还没有到能彻底解决你的问题的时候,你要学习一些医学知识,要能理解自己的病。对你来说,坚强和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

这位父亲在得知赵振东离世的消息,当场泣不成声,而孩子根本不敢相信疫情期间还给他发送防护手册的赵伯伯已经不在了,他发信息到赵振东的手机:“赵伯伯,我害怕。”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尽职尽责;作为一名医生,他温暖了很多患者及家属;尽管工作繁忙,对于小家,他也没有因此“缺位”。

妻子王斌,身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监察专员,疫情期间经常回不了家。赵振东几乎包揽了家里的大事小情,从不抱怨。

“他离开得越久,我越能体会到他对家庭的意义,我和儿子失去的不仅是丈夫和父亲,更是精神的支柱和幸福生活的一幅幅画卷。”王斌流泪追忆。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赵振东留下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研究成果。正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所言,赵振东有学者的风骨,他在“幕后”岗位上的坚守,以及逢大事时为国家、社会、民族担当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值得这个时代去铭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疫苗,文献,科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