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人生带来万亿风口,这五条赛道蕴含商机
在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通过创新疗法,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成为科学家们的重要议题。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癌症医学家托马斯·林达尔(Tomas Lindahl)教授提出,“让多数人能够活到将近100岁,是我们目前可以实现的目标。”
其实,百岁人生早已成为科学界、产业界和投资界公认的可预见的共识。2016年伦敦商学院两位大学教授撰写的关于人口老龄化的书《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到百岁人生将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百岁人生的理解是,2007年以后出生的婴儿,他们其中有一半人的预期寿命可以到一百岁。
“如果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很多事情都会发生变化,比如60岁退休还有40年时间,比如25岁结婚,两人身体都很好,就会有75年的婚姻关系。那个时候可能不仅是四世同堂,还可能有五世甚至六世同堂,所以会带来很多商业上的改变。”长岭资本创始人蒋晓冬就是认清这一趋势,并进行布局的投资人之一。
在种种公开场合一再引用《百岁人生》这本著作的企业家和投资人众多,从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到长岭资本创始人蒋晓冬,他们都在阐释这一趋势将给大健康产业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瑞士信贷银行2020年2月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将于2032年左右跨入超老龄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大于10-25岁人口。预计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以及以上人口在2025年将达到3亿人,2033年突破4亿人,2050年前后将达到4.87亿峰值,届时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让老年人口成为人口结构中的最大群体。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50 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到 106 万亿元左右,占 GDP 的比例将增长到 33% 左右。在未来,我国很有可能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保险给付结构将转型
医疗水平与科技的进步,带来用户平均寿命的延长。对于保险企业而言,意味着早期售出的保单医疗保险金的给付金额与理赔人数上,皆可能超出预期,造成保险公司未来的隐忧与负担。
“中国所有年龄族群中,未来30年中唯一数量在增长的就是50岁以上的人群”蒋晓东说。由于年轻人口减少,经济预期趋缓,民众购买力逐渐降低,保费收入也将随之减少,在既有的保单亏损及保费收入减少的双重冲击下,寿险公司必须及早应对老龄化趋势所带挟带的问题及忧患。
善诊创始人兼CEO吴竑兴认为,“为谁服务”是所有问题的起点,人口是最核心的要素,老龄化趋势同时也为寿险公司带来机会。顺应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保险业的保险给付结构将向保障退休后生活收入与医疗照护安全倾斜。
一般寿险、年金、健康型商品主要针对20~55岁青壮年人口需求为主,满足退休之前的保险需求;而高龄人士如果想补充保障需求,如针对老年疾病的保障,核保过程相对严苛,比较青壮年的标准高很多。于是,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与核保上逐渐顺应老龄化趋势,提供符合60岁以上人口所需的服务。
具有“转移支付”功能的健康险成为近期关注点,健康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代际之间的转移支付”。在吴竑兴看来,健康险最核心的设计原则是“哪里有医疗费用,哪里就有保费”。如今在全国6万亿左右的医疗费用支出中,占比17%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花掉了全部医疗费用的67%,这意味着未来老年人的医疗费将占据健康险理赔的大头。
而健康险现在蓬勃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就是人口老龄化——花钱的人多,交钱的人少,这种不可逆的趋势以至于人们需要更多的支付方、筹款来源,以及效率的提高。
“健康险的需求在老龄化的趋势下将是一个刚需,所以行业的整体服务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微保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谢邦杰认为,商业健康险保费目前保持30%级的增长,但其赔款在国内总医疗支出自费部分的占比仍然很低,这说明健康险对居民医疗支出的支撑还是相当有限的。
“所以,我们在反思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是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谢邦杰表示,作为互联网平台,微保希望卖出去的东西能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为消费者提供价值,而不是让产业链中的参与者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进行价值的剥夺。
养老端口必将前移
“我把50岁以上的人群以65岁为界限,划分为乐活老人和安享老人。65岁以上的人群会从2015年的1.35亿人增长到3.6亿人,增长165%。”蒋晓东给出这样的数据。
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机构早已跨界布局养老产业,打造高端养老机构,且主要布局在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四大经济圈,以及三亚等旅游胜地。比如,泰康保险集团打造的泰康之家目前已在全国重要的一线二线城市布局7家。
针对更年轻老人的社区养老需求仍是最大的。根据2018年的数据,社区互助型养老设置占比最高,达到55.15%;其次是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占比约为27.27%;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占比约为17.58%。
根据养老行业资深人士白晶珺的总结,今年疫情中无法提供“家庭照料、失能老人”的,都选择了入住“集中隔离机构”(社区养老、就近养老),而满足“有条件、自理老人”的,则选择了“居家养老”。
疫情中,社区卫生机构承担重责,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历练,这为养老服务尤其是社区养老和就近养老的下沉提供了条件。“养老服务如何快速的连锁化、轻量化、标准化和可复制化,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从疫情防控工作的推进来看,我们或许看到了转机。”白晶珺认为,根据其多年从业经验,每10个老人中有9个人是想在家中养老的。
疫情之后,随着公共卫生建设的加强,社区卫生建设将得到持续改善。在白晶珺看来,民政、卫生统筹合作;社区、卫生所组织布网;社区卫生所医护24小时值班;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随访获取需求;周边大医院120救护密切转运......这些疫情期间的各方协同作战,“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居家、社区养老的健康模式么?”
“伴随家庭结构发生从‘茶壶型’到‘两岸三地型’的根本性转变,未来80后90后的养老模式,将从子女亲力亲为自己养,逐渐转变为通过购买服务进行养老。”吴竑兴认为,老龄化不是局部变量,而是全局变量,由此带来的市场变化也将是结构性的。而未来养老端口必然前移,从长者加入照护机构前置到居家状况时的健康管理。
康复医学板块白热化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促进康复产业发展。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通知要求从2016年6月30日开始,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由此前的9项增加至29项。
瞄准康复领域的相关企业和投资机构早已悄然布局。新风天域CEO吴启楠表示,康复领域以及相关的居家护理,都是新风天域布局大健康所看好的赛道。
目前,新风天域已经投资了顾连医疗和易得康两个品牌。吴启楠向健康界透露,今年在康复领域还有新的投资。“在推行DRGs的大环境下,院外康复能够为整个医疗系统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业务模式很清晰。这一赛道将来还会有更快速的发展。”吴启楠表示。
为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同时解决老龄化社会的照护需要,医疗服务领域一定会有居家化的趋势。吴启楠认为,“居家化能够做一些相对非急性的医疗服务,可以在家长期照顾,包括居家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