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创故事会|镁伽黄瑜淸:可以接受10件事情9件都失败,这是创新的代价
“一个大胆的创新者”是如何诞生的?
镁伽成立四年多,创始人黄瑜淸开启了更为高阶的创业关卡,即带领团队展开生命科学自动化的全新探索,这是一场令生命科学领域从业者都为之振奋的“工程”。
回顾镁伽的不同发展阶段,黄瑜淸说,“我们的思路一直都没变,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将所做工作不断进行延展。”从做运动控制起家,现如今镁伽已探索出契合生命科学行业的机器人产品,并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保持着这种探索的心态,镁伽在11月3日宣布获得3000万美元B轮融资,并同时发布子品牌镁伽鲲鹏实验室。黄瑜淸说,团队的下一步是要探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探索、开放、柔性成为“主基调”
镁伽此次获得的B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联东投资跟投,愉悦资本、博世创投等老股东跟投。
创新工场合伙人杨小龙在向健康界回忆当时评估镁伽项目时表示,黄瑜清代表了中国新一代的自动化和工业科技领域的创始人,他们大多三十出头,拥有接近10年的工作经验,视野和格局不仅与国际接轨,也具备一流的技术水平和执行力,他们身上有和老一代企业家和工业人不同的特质。
“镁伽现在的产品形态为客户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整个团队理想高远、文化开放,执行能力很强。所以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的共识。”杨小龙补充道。
实际上在创业之初,黄瑜淸有想过几个创业的方向,比如,家用小型医疗监护设备方向,甚至还考虑过区块链,但思前想后,2016年,黄瑜淸最终选择了开发机器人,并将生命科学与机器人这两件事情相结合。他觉得,这样的结合必定会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有这样的想法,与黄瑜淸本人的工作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在镁伽创办伊始,只有黄瑜淸与张琰(现任镁伽CPO)、乔志新(现任镁伽CMO)三人,他们之前都曾在中国最好的科学分析仪器设备企业工作过,无论是从研发、管理到营销,还是从硬件软件到编程,初始团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
镁伽成立第一天,创始团队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黄瑜淸、张琰、乔志新)
确定了创业方向,黄瑜淸开始带领着团队研发机器人本体。然而,在对行业不断深入了解后,黄瑜淸发现,比起机器人本身,客户更想要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需要机器人可以每天稳定地帮忙拧盖等,这才推进了镁伽不断拓宽拓深自身的能力建设。
从镁伽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发生在2019年。公司从一个比较大的职能型组织转变成事业部,彼此相对独立。黄瑜淸认为,这样的转变可以让每一块业务都能去不断探索专业度和商业模式。
在新冠疫情期间,镁伽提供的自动化核酸检测工作站,能够支持原管带盖上样、开关盖、扫码、分杯等自动化模块,全程无需人工手动干预。相比人工操作,有近20倍的通量提升,帮助客户在短时间内达到高通量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日检测量可达26万人,同时降低一线检测人员的感染风险。
“最值得肯定的是,镁伽将风险最高,最容易感染的环节实现了自动化,从而帮助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这对我们整个工作来说,都是最自豪和最有成就感的地方。”黄瑜清同时告诉健康界,镁伽产品的柔性非常高,只需要通过一些比较简单的配置工作,就可以兼容不同设备。
用技术验证差异化需求
从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研发起步,镁伽如今服务了近百家知名生命科学领域企业,交付数十套用于诊断和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系统,帮助客户实现人效提升和产能优化。
镁伽CPO张琰向健康界介绍了镁伽生命科学事业部的三个主要业务方向:
第一个partner业务,会根据合作伙伴的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开发符合他们需求的自动化产品和集成的解决方案,这些客户一般都是灯塔型客户。
第二块业务是产品及标准解决方案,可以将定制的产品标准化,然后可批量复制。“应用在青岛的病原检测前处理系统,就是从一个普遍需求,变成标准化可复制的成熟产品。”
除了诊断端的自动化,镁伽还用技术做成生产端和研发端的自动化。在生命科学行业,研发端的劳动密集程度很高,所以镁伽可以用自动化技术和软件集成技术来解决。而鲲鹏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生物学的全自动无人化的机器人生物学实验室。
在外表高大上的生命科学领域,内部很多环节都还非常传统,依然要大量依靠人工操作和劳动力。很多海归博士,每天80%的时间都可能是在做各种手工实验。
“有没有办法能将科学家宝贵的时间解放出来,让他投入到能创造更大价值的环节里去。”把重复的工作交由机器人来做,在其他很多行业都已经应用得非常成熟,但在生命科学领域,并没有看到这样的方向。于是,黄瑜淸有了将机器人与生命科学深度结合的坚定想法。
但是,其中的技术难度也是极为巨大的。不同于汽车、电器等传统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在实验室操作一个采样管或细胞,对机器人本身的需求是不同的,机器人的体积、载重都要更小,定位精度、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洁净度要求等相对更高。但在黄瑜淸看来,这反而形成了一个有差异化的机器人的需求,到目前为止,这块市场国内依然是空白。
有限时间拓展无限可能
2019年,镁伽迎来了商业模式上一次较大转型。也是在那时,镁伽才有真正进入了行业头部客户的机会。同一时间点,镁伽有了与王承志博士(现任镁伽首席科学家)这类非常优秀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结合到一起的机会。
而镁伽原有的自动化平台,与以王博士为代表的镁伽生物学团队的结合,才有了鲲鹏实验室。“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和他能并行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一个中心实验室,可以做上百万次的这种实验,希望镁伽能把鲲鹏实验室建设成为生命科学行业的一个基础设施,把这种实验能力以很多的形式去开放利用出来。”黄瑜淸向健康界表达了自己的期待。
要想让这套实验室真正落地,不仅需要对整个操作系统,还要对每个实验里边每个环节进行非常精细化的控制,才能保证机器人做实验比人做得更好,这也解释了生命科学自动化难的原因。当机器人面对的是活的细胞或者酶等对象,对整个实验环境和对机器控制的要求,和工业机器人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镁伽首席科学家王承志博士举例称,细胞的基因编辑这种高难度的生物学实验,如果一个训练成熟的博士生一天能挑选100个细胞进行克隆,那么机器系统可以实现一天5000个,所以效率的提升非常巨大。而在药物的毒性实验中,机器人做的实验稳定性要远远超过人手工的操作,结果的可信性也得到了提升。王博士认为,这恰恰解决了药企现在的痛点。
“鲲鹏实验室非常开放,科学家可以在里面进行各种探索。”黄瑜淸表示,因为在研发端,科学家更需要一些能够柔性配置实验流程的科学家,希望对整个实验的环节各个参数能进行精确的控制,镁伽会把端口开放给他们。
在生命科学行业里研究探索近20年的王承志博士认为,生命科学自动化程度还处在婴儿阶段,他极为了解哪些环节真正需要自动化,哪些环节自动化能够带来更大的价值。
目前,镁伽辐射的领域较为宽泛,能给不同行业带来改变和赋能,用自动化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因此,也会有人用比较另类或奇怪的眼光来看镁伽,但黄瑜淸更希望:外界能把镁伽看成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者”。
“我们总是在做一些别人也许想到了没有去做,或者没想到的事情,但是我们就是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并愿意去不断尝试。”黄瑜淸也一直对团队这样说:“我们可以接受做10件事情有9件都失败,这就是创新必然的代价。”
黄瑜淸一直有感于有太多人愿意去支持镁伽做各种尝试,这让团队一直能保持着创新的热情。对镁伽的整个团队来说,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但黄瑜淸深感荣幸,因为可以亲身参与到这场变革中,并在努力成为革命的引领者。
风险是引领者必然承载的代价,但黄瑜淸淡然一笑。他说:我们正在干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