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四个月,接了十单,互联网护理想象空间“受限”?
响应热切,却雷声大、雨点小,互联网护理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想象空间”在哪里?
与2017年、2018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滴滴护士”、“网约护士”讨论相比,2020年的互联网护理市场有些“冷”。
2020年6月份,基于最多跑一次的理念,让病人少跑路,让医务人员多跑路。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推出了互联网+护理服务,通过网络预约上门服务,打造一个15分钟的医疗圈。到10月,只有7位行动不便的患者预约了服务。
2019年6月份,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与医联体内5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开通半年后,医院提供上门护理仅完成46例。
不单是医院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上门困难”,部分以市或区为单位开展互联网护理地区也存在同类问题。 南京市建邺区网约护理平台“泰乐家e”于2019年11月1日开通以来,共纳入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家护理院,但五个月来,累计为100余人次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对互联网护理,第三方、政府、部分医疗机构响应热切,却为何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互联网护理存在哪些问题?未来的“想象空间”在哪里?
互联网护理已普遍开启试点
据公开资料,早在2016年,就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实践互联网护理服务。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以“天山美小护”来提供“互联网+护理”,开始探索“社区照护O2O服务体系”。宁波依托“云医院”,也在同一年开展了“互联网+护理服务”。
而从政策角度,直到2018年,国家层面才出台了鼓励性文件。《关于印发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到,要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推进延续性护理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服务。
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互联网护理的主体、服务方式、服务范围、监管规则等作出规定。确定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作为“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省份。北京市社区健康促进会副会长解琦当时指出,这份文件意味着从国家政府层面对新领域给予了认可,特别是对此前处于灰色地带的风险控制、责任划清也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而在今年,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在持续提高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质量部分,《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发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这是继商务部等11部门联合推广北京地区民生领域“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经验以来,对互联网护理的又一政策利好。
除了国家层面互联网护理政策的接连出台,健康界检索公开资料显示,除西北和东北的部分省份外,国内其他省份均已开启互联网护理试点。在具体进度和试点方式上有所不同。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等地以医疗机构为主导,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而浙江省舟山市、南京市建邺区、广东省中山市、江苏省无锡市、南京市江宁区等地则以市或区为单位,联合区域内医疗机构,共同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
在互联网护理的主体上,以单体医疗机构为主,例如北京市燕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部分医疗机构与医联体合作共同开展,例如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与医联体内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与政策重视相匹配地是,互联网护理也拥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将近9个百分点。照护服务成为城乡老年人消费的重要项目。38.1%的老年人需要上门看病服务。
根据Analysys易观统计,中国互联网护理市场2019年行业规模约为29.6亿元,约占互联网医疗市场5.7%左右,行业刚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随着政策规范与用户付费意识的觉醒,2022年护理服务互联网化率将突破30%,市场规模将超过百亿元。
“上门护理”为何受阻?
无论从政策、市场预期、政府支持上,互联网护理似乎都处于爆发前端,Analysys易观分析认为,互联网护理市场服务类型广泛,有护理服务需求的家庭数超过1亿户。但是,从实际试点情况而言,据调研,护理整体互联网化不足5%。部分省市医院甚至试点四个月,仅有10单。投入产出比较低,在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1. 医疗机构动力不足,未形成护理网络化
此前,互联网护理刚兴起时,又称为“网约护士”或者“滴滴护士”,意指通过互联网有效盘活护士“资源池”,对护士业余时间进行“再分配”,而如果想要护理形成互联网化,经济学家许小年曾提到,互联网效应关键点在于节点的连接,可以产生多余收益。
但是目前,互联网护理却存在开展医疗机构数量较少的情况,这导致节点之间难以形成网络化,对患者而言,很容易因为不在区域内而无法下单,从而造成了逆循环。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医疗机构对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缺乏动力。
《通知》中,将“互联网+护理服务”定义为医疗机构利用在本机构注册的护士,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
所提供的服务共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主,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二是设立互联网护理专科门诊,在线上提供医疗行为相关护理指导和护理健康咨询等服务。
作为广义互联网+医疗健康下的分支,互联网护理与互联网医疗不乏相似之处:从参与主体上,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主,特别是二三级医院;从参与者层面,允许第三方与医疗机构合作;从支付角度,采用市场定价与公立医疗定价相结合;从目的来看,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背景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
而纵观这一条直线,无论是医疗机构的参与度、政策的支持力度、亦或是百姓的认可度上,互联网护理的地基都不如互联网医疗坚实。
政策角度,仅在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就接连出台多项文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二月,国家卫健委鼓励各地医疗机构开展线上服务;六月份,国家卫健委要求推广疫情期间线上服务经验;十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复诊服务纳入医保范围。互联网医疗已从疫情时期防疫举措演变为常态策略,成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
由此,医疗机构建设互联网医院热情高涨,据动脉网《2020年互联网医院报告》,在2020年1月-6月期间内,新建互联网医院达到210家,其中由实体医院主导的有166家,占总数的80%。
同时,为缓解百姓就诊压力、纾解心理问题,在疫情期间,一些第三方及医院推出在线义诊平台,由此,百姓对互联网医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迅速提升,3月,国家卫健委披露,疫情期间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咨询量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