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了,你真的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了吗?
2020年,你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了吗?你享受到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了吗?生病之后,你会首先咨询家庭医生,而非直接前往三甲大医院吗?
目前,现行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效率与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推进分级诊疗,而落实分级诊疗的关键则在家庭医生。
培养全科医生,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筑基层医疗“第一防线”,便成为落实分级诊疗、优化就医秩序的关键,也成为目前医改的重要方向。
早在2016年,《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曾提出,2020年要实现城乡每万名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重点人群扩大到全人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然而,距2020年结束仅2个月,笔者曾询问身边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仍不知家庭医生为何物。
2020年,你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了吗?你享受到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了吗?生病之后,你会首先咨询家庭医生,而非直接前往三甲大医院吗?
近日,健康界对北京、广州两地家庭医生发展状况进行调研,试图窥见目前家庭医生发展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可能的出路。
政策层层加码 签约率仍不高
1961年新英格兰杂志曾发表一篇论文提出,1000名居民中,其中800人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只有327人会寻求医疗服务,然而最终只会有8人住院,低于1人需要去医疗学术中心住院(可以理解为我国的医学院附属医院)。
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医疗问题都无须前往医院。在国外,居民生病后会首先找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由他们解决或转诊至大医院。这种以家庭医生为“守门人”的医疗秩序,被认为投入最少,效益最大,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
而在中国,不乏不管大病小病,都习惯前往三甲医院的患者,这不仅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有悖于解开“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
为改变国人的就医习惯与秩序,国家早在1997年就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战略任务。尤其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后,随着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开启试点工作,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加速推进。
概括来看,家庭医生基本的发展逻辑为:培养一定数量全科医生,吸引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签约人群开展健康管理,吸引首诊在社区,同时,实施医保按人头付费,使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和医疗经费“守门人”,优化就医秩序,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节省医保开支。
根据文件,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居民提供常见病诊治、给予就医指导、向上级医院精准转诊,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及一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如何提供这些服务?文件指出,家庭医生以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全科医生为主导,配备相应的护理、药剂等人员,签约对象首先是老年人、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逐步扩展到普通人群。签约费用则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等渠道解决。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全科医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家庭医生相关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但是,即便以最简单的签约率指标来看,目前公开的信息均显示,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人群覆盖,仍有一定难度。
据媒体报道,截止2020年10月,天津家庭医生团队2400余个,服务人数420万左右(总人口超1500万),其中重点人群占比达60%;重庆家庭医生团队8427个,签约人数为485万(总人口超3000万),重点人群约占41%;截止2019年末,深圳庭医生团队2568个,重点人群签约率72%,常住居民签约率仅34.0%。可以看出,不管是重点人群,还是普通居民,家庭医生的签约比例都仍有提升空间。
大多数家庭医生“签而难约”
政策层频频发文,顶层框架愈发精细,家庭医生签约率虽有提升,但由于全科医生数量少、任务重,签约之后常常出现“无暇”履约的情况。
“全科医生每天的工作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坐诊,一天差不多得看一百多个病人,几乎没有多余时间主动与居民联系,提供额外的签约服务。”2016年北京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作为北京某社区的一名全科医生,郭春华也是600多个居民的签约家庭医生,她如是告诉健康界。
为吸引居民首诊在社区,国家出台了社区首诊提高报销比例、60岁以上老人免收挂号费等利好政策,将大量老年人导流至社区。给郭春华的感受是,他们前往社区的目的主要是拿药,因为报销比例高。
当接待门诊患者成为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之后,他们几乎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情。“白天患者一个接着一个,这时如果有签约居民打来电话咨询,我们是没有时间接的。”她每次都是在中午吃饭休息时,才有空给居民回拨过去询问相关情况。“既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两边很难同时兼顾,久而久之,很难与签约居民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上文提到,家庭医生需要由全科医生组成团队提供签约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与在门诊的全科医生一样,护士的工作也被“束缚”在社区卫生中心里。
政府下达了任务,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与相应的保障机制,或许是北京家庭医生服务“签而难约”的重要原因。“说实话,我真正管到的可能只有200左右的重点人群,主要还是因为这部分人经常到社区看门诊,联系比较紧密,其他的人群,真顾不上。”郭春华认为,北京家庭医生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服务内容、体系、价格等均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激励不足是关键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家庭医生的收费。
在北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免费向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一次的费用为10元。此前,北京卫生局基层处处长许峻峰曾表示,社区卫生机构必须坚持公平、基本、公益,北京不希望家庭医生实行收费的定制服务。
收费太低,全科医生的工资基本上全部由财政负担。郭春华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签约家庭医生之后,全科医生在年终经过相关考核后,会得到相应奖金。但据介绍,整体上奖金数量并不多,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免费提供家庭医生服务虽然惠及了民生,但由于免费或上门服务价格太低,难以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医务人员虽会按要求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但缺乏把服务做好的动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