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拆后抢滩港股,京东健康底气何在?
刘强东的第二个京东要来了!
9月27日晚间,港交所披露了京东健康提交的招股书。至此,京东集团孵化的第三家独角兽企业拿到了港股IPO入场券。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2017年到2019年三年间的营收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和108亿元;到2020年,涨幅更为可观,半年营收达到88亿元,同比增长76%。
从初涉医药电商到跨入互联网医疗领域,从问诊服务拓展到健康管理服务,一次次的跨越使得京东健康犹如一匹黑马,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持续驰骋。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直言,不做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就不能成为健康公司。如今,京东健康正带着其在业界首创的线上“医+药”闭环,以“双轮驱动”业务模式敲开港交所的大门。
首创“医、药联动”闭环体系
全球最大的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Frost & Sullivan)报告显示,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全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
早在2016年,京东健康先后上线了第三方药品零售平台和自营的京东大药房,开启药品零售业务。
2018年3月,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中国首批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线上平台之一。京东健康从医药零售开始跨入互联网医疗服务,“医、药联动”闭环体系初具雏形。
基于“成为国民首席健康管家”的愿景,2019年,京东健康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19年12月,“京东健康心脏中心”正式上线,该中心是全国“首个围绕心脏疾病健康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专科医疗中心”。2020年8月,京东健康推出了战略级家庭医生服务产品——“京东家医”,为用户提供家庭健康组合服务。
招股书内容显示,截至2020年9月20日,平台拥有6.5万多名医生。此外,京东健康还与胡大一、韩德民等国内顶级专家共建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等16个专科中心。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截至2020年6月30日,超过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健康的平台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或医疗健康服务。
而在京东健康400多页的招股书中,“零售药房及在线医疗保健服务业务协同的双引擎”是出现最频繁的字眼。
招股书显示,京东健康的主营业务为零售药房及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前者向后者提供优质流量,后者为前者创造需求。两个业务协同整合,形成“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
一方面,购买医药健康产品的用户为京东健康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天然流量,而使用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为零售药房销售及其他消费医疗服务提供潜在流量来源。
另一方面,京东健康医药零售业务的用户被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以及优质的用户体验吸引后,会更愿意选择平台上包括在线问诊在内的医疗保健服务。
双轮驱动的闭环体系 图片来源:京东健康招股书
新独角兽加速超车
与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相比,京东健康显得尤为低调,前两家企业分别于2014年、2018年登陆资本市场。与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依靠集团输血不同,京东健康在2019年5月完成了超10亿美元的A轮融资,CPEChina Fund、中金资本和霸菱亚洲投资均有参与其中,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
今年8月17日,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就京东健康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额超过8.3亿美元。投行有消息称京东健康投后估值或达到300亿美元,较去年估值翻了超3倍。
低调的京东健康,靠什么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从经营情况来看,京东健康是目前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中唯一实现盈利的公司。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在年用户活跃数上,阿里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净利润方面,京东健康表现亮眼。
据招股书披露,京东健康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总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和88亿元,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京东健康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
2017-2020上半年京东健康营收趋势 数据来源:京东健康招股书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的寄递网络优势,提高基层和边远地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而在物流领域有先天优势的京东彼时入局医药行业可谓恰逢其时。
2016年5月,京东大药房正式上线,京东健康正式进入药品零售。从供应商管理、仓储管理到前端销售、客户管理及配送等环节,京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能为京东大药房提供深厚的经验。
2017年,正是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关键期,国家发布了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健康”以及互联网医院管理方面的政策,同年12月,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试运营。
2019年初,京东互联网医院宿迁分院宣布上线,这成为公立医院与平台型互联网医院的首次线上线下一体化合作。在多数企业仍主要集中在医疗和医药两个环节的打通的情况下,京东率先在宿迁实现了互联网“医疗、医药、医保”闭环。
早年起步于医药电商业务,在2016年后持续发力,布局互联网医疗、打造“医+药”闭环,再到如今赴港IPO,京东健康的每一步都踩在了对的时间点上。
招股书内容显示,截至2020年6月,京东大药房在全国范围内拥有11座药品专用仓库,分别位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东北,华中七大区的核心城市,非药品仓库超过230个,全国范围内可实现80%订单次日达,具备全行业最快的履约服务能力。
截至2020年6月,京东健康平台上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依托京东健康的品牌知名度,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以及专有技术平台,与自营京东大药房形成良性互补、丰富品类、发挥各自优势,京东健康平台医药健康类商品SKU超过1000万个。京东健康的O2O服务“京东药急送”能提供全天候30分钟送达、7*24快递服务,其也覆盖了超过200个城市,满足用户紧急性用药需求。
除了几近布局全国的供应链体系,京东健康的线上医疗服务能力近年来也在突飞猛进。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京东健康组建了由不同科室的外部公立医院的医生及京东健康全职医生组成的团队,并与多家线下医院及医疗健康机构合作。
截至2020年9月20日,京东健康拥有超过6.5万名全职医生和外部医生,其中62%来自三甲医院、80%医生是主治级别以上,全职医生团队平均有超过15年医疗专业经验。同时,京东健康开设包括心脏中心、耳鼻喉中心、中医院、呼吸中心等在内的十六大专科中心,并入驻近百位权威专家和顶级名医。
借助于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驱动解决方案,京东健康全面连接用户、医生、医院,将诊疗环节拓展到预防、康复和健康管理。截至2020年6月底,京东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量约9万人次。
在医疗领域再造一个“京东”
2020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相关政策接连发布,更推动了行业内“玩家”们持续加码。
新冠疫情以来,互联网医疗发挥出自身便捷、安全、高效的特性,开辟了第二战场,为大众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服务,受到了多方认可。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加持下,催化了互联网医疗的高速爆发。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家卫健委的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部分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 10倍。
对于疫情对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推动,有行业人士表示,疫情暴露的线下医疗资源不均匀等短板,催化了互联网医疗这片千亿级蓝海市场的开启。
但在后疫情时期,在线下医疗服务恢复后,互联网医疗还能否保持这样的发展进程?互联网在线问诊的人数暴增到底是疫情期间的“昙花一现”,还是真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呢?
信息通用技术教育专家周太平认为,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发展,互联网企业要做好先行者。一方面让国内医疗高精尖设备、制药行业、生物工程企业得到发展,为互联网医疗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线上互联网医生根据互联网机构派驻的线下医生适当检查,并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专家进行分析和会诊,确定患者病因,凭经验判断患者的危险情况,分出轻重缓急,然后决定下一步方案。
首经贸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肖旭认为,互联网医疗不仅迎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是互联网企业跨界经营以及众多传统企业转型的新领域。如今,疫情按下数字化的加速键,医疗产业升级也随之开始。
京东健康此次赴港IPO,为“互联网+医疗健康”这一领域又添一员大将。正如刘强东此前断言:“这事儿(京东健康)做好了,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京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