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中青年教师提升自我不能再犹豫
在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文素质是指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道德、价值取向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以“人性”为核心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
青年教师人文素质,是指青年教师自身所储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素养以及其在整个精神世界里所折射出来的兴趣、爱好、品格和修养等等。青年教师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只有自身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质,才可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指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高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青年教师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必要性
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青年教师基于与青年学生年龄接近,学习经历相似,故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尤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而言,青年教师不仅应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授人以术, 更要凭借自身行动和人格魅力在课堂内外来教育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以直言,医学院校青年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是否能被医学生认同和内化。而且,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学科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在“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的会议上指出 “应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酷似雄鹰展翅飞翔时不可或缺的两翼,在提倡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更应重视两者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两张皮式的“结合”,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式的“融合”。
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和加强青年医学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青年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在整个医学教育全过程中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和学术科研过程中教育、引导和熏陶学生,从而让医学生在牢固掌握医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时,感受和领略博大精深的医学人文精神,进而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推向更高、更深层次。
2.当前青年教师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过于专业化。
据学者以某校教师为调研对象的调查统计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在当今医学教育中,青年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较差。学生中认为‘本校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状况好’的学生比例仅为5.86%,认为‘目前加强青年教师文化素质很有必要’的学生比例高达89. 37%。”由此可见,由于深受文理分科教育体制、“重理轻文”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很多医学院校的青年教师素质常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学医的青年教师人文知识欠缺,学文的青年教师医学知识浅薄。
也就是说,一方面,对于青年医学专业教师而言,其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水平娴熟,但他们对诸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社会医学、医学美学、医患沟通、医学法学和卫生管理等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储备却明显不足,多数缺乏医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渗透的知识结构。近年来某些高等医学院校“近亲繁殖”现象比较普遍,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由于一直身处医学单科性院校,缺乏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熏陶,加之自身人文知识储备不丰富,又在教学过程中不主动积极进行“充电”,久而久之造成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培养出的学生也深受影响,专而不全。殊不知“文化底蕴不足的教师永远成不了‘大师’,成不了教育家,充其量只能算一个乏味的‘教书匠’,缺少学识魅力。”
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青年教师而言,大多数又欠缺医学专业知识,自身又未进行自学,导致他们在讲授诸如卫生法学、医学哲学等复合型课程时,常常遇到不了解医学专业术语或基本医学和药学原理的问题,有班门弄斧之嫌,无形中造成医学生认为该老师非科班出身,无法胜任该课程教学任务,也最终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总而言之,当前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过于专业化,缺乏应有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并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2.2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待提高。
上述调查还发现,“学生认为总体上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够。选择‘做得很好’的仅占2.75%,选择‘做得较好的’只占18. 04%,而选择‘做得一般’的占65. 88%,选择‘没有做到’的占13. 33%。”
当前,在基础医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某些青年教师更多地是以病人的疾病为中心,疾病被看作是细胞或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病人被当作为因身体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青年教师往往更多注重的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析病因,用最有效的诊疗方法来“修理机器”。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某些青年教师更多依赖和使用的是实验室、化验室或影像室的检测结果,而忽视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来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体会病人的感受;更多地重视医疗器械或药物治疗,而忽视病人的心理疏导或治疗问题。此外,日益更新的医学诊疗技术也需要医生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和机房,而诊断治疗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使青年教学医师和医学生愈发远离病人。《古今医统》中“望、闻、问、切”的精髓,已被某些青年医学教师抛入九霄云外,医患之间所需的友好沟通愈发减少,整个教学和诊疗过程中呈现出“技术至善论”的现象,有关“医学乃仁爱之术”的人文关怀教育变得尤为淡化和没落。
这导致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教育。正是由于某些青年教师过多地重视对医学生的“授业”,而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传道”,导致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经不住各种权力、金钱和名利等的诱惑,做出一些诸如“不送红包不好好治”、“漫天开出高价药物”、“病人体内藏纱布数年”等严重违背医师职业道德和准则的行为。正所谓:“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两者不可或缺。而当前青年医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及其在课堂教学上融入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还的确不容乐观。
2.3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中人文素质意识和能力有所下降。
当前,由于学术科研体制和机制欠合理,加之受职称评审唯论文和课题至上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过程中急功近利,学风浮躁,学术道德缺失,纷纷怀揣着功利主义思想。“在学术研究上,热衷于从事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较大市场价值的学科和项目,而对深入探索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基础研究和该基础研究涉及到的诸如医学伦理和医学法律问题等缺乏热情。”
特别是某些从事诊疗技术和药物开发的青年教师,为了在该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或获得相应专利技术,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应有的开拓精神、责任心和公德心,对某些诊疗技术是否会带来某些副作用不进行长期细致的临床试验和跟踪改进,对某些治疗方法是否会引发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不进行深入思考,对某些新开发的药物是否会带来不良反应不进行认真合理的鉴定。
此外,某些青年科研教师精力不够集中,定力不足,小有成就便追名逐利,频频竞争各种行政岗位,“官瘾”十足,频繁参加各种社会公关活动,费尽心机申报各种课题项目,甚至到营利性机构赚取“外快”等工作,真正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医学学术研究、指导学生科研、加强对学生医人文素质教育上的时间反而不够。由此可见,当前某些青年教师基于各种名利诱惑,导致其学术科研价值观扭曲,学术精神消融,人文关怀缺失,而这种不良现象的日益呈现又亟待我们深思和解决。
3.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主要策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