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模式下的医健AI,还要扫清哪些障碍

2020
09/14

+
分享
评论
葛德江 / 健康界
A-
A+

在产学研模式下,医生、技术团队或公司等各方扮演何种角色和作用?

近年来,AI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应用成果颇丰。改善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提升诊断的准确率……还有很多方面有待AI进一步深耕。

虽然业界期待AI尽快在临床治疗、医院管理方面发力,将医生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医健AI仍面临不少难题。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及高门槛,医健与AI的融合,并不是单个医生、技术团队或公司就能单独实现的,往往需要产学研的多方协作。

那么,在产学研模式下,各方扮演何种角色和作用?进一步推进医健AI的落地,需要扫清哪些障碍?带着这些问题,健康界采访了几位着医健行业从业者。

产学研各方扮演何种角色

“我们原来是医教研模式,现在更多是依靠产学研,希望以产业带动学术和科研发展。”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刘洁告诉健康界。

在8月末举行的“首届协和青年创新项目大赛”决赛上,刘洁展示了团队研发的“协和皮肤图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

据她介绍,他们的团队分为临床医师、算法开发和数据协作处理团队。医师主要以刘洁为带头人,以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超声科医师为主要成员;在产品核心AI算法上,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风英教授团队、清华大学赵黎教授团队为主要力量开发;在数据协作处理上,主要与深睿医疗、咏柳科技合作。

为引导医学青年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和创新,发掘优秀医学创新项目,搭建起创新项目转化的平台和机制,北京协和医院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首届协和青年创新项目大赛”。

“协和今年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以前创新项目主要依靠医生或各科室自己去推动,现在医院希望借助大赛将转化医学和创新的路径理顺。”刘洁告诉健康界,未来医生只需做好本职工作,项目后续的产品注册、落地、包括法规等都交由专业人士来处理,这是她们期待的一种模式。

医院主导的创新项目,主要工作内容是在产业化前,要进行产业化落地,无疑需要企业合作伙伴的支持。

“一般来说,医疗AI公司基本是一款AI产品的发起方和实践方,承担项目的落地工作。”朗通医疗表示。

朗通医疗认为,即使是由企业主导的项目,背后依然需要有一个医学团队做支撑,通过医学团队的桥梁作用,促成在产学研的合作过程中,“让计算机人员了解医生的临床思维和诊疗过程,同时也让医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发挥辅助作用的。”

据介绍,朗通医疗自2015年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达成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首先明确研究方向和应用场景,由医院提供千万级脱敏病历数据,企业根据医生临床需求,对医疗数据进行清洗、建模、构建医学知识图谱,最后开发面向应用场景的产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生,医疗,产学研,医院,AI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