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国药企中国负责人离职,医药江湖“鲶鱼”涌动

2020
08/28

+
分享
评论
量宝 / 健康界
A-
A+

跨国药企高管“离职潮”背后,彰显的是国内医药市场的大环境变化,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

“9月10日后会给出回应。”将从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职位离开的罗永庆,对离职后的去向给出这样的答复。

据了解,罗永庆在吉利德的最后工作日为9月10日。

在吉利德中国给出的官方回应里,肯定了罗永庆的贡献——从建立吉利德科学的中国团队和公司的商业运营,到8个创新药品在中国市场的快速获批、上市,其中4个药品上市一年即列入国家医保目录。“吉利德科学中国也已成为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

曾做出卓越贡献的医药经理人突然离职,近年已屡见不鲜。2020年6月份,原GE国际业务总裁兼CEO职务段小缨宣布辞职;5月,BMS中国肿瘤事业部副总裁郭安峰离职后加入1药网出任首席创新官;4月,拜耳大中华区总裁黄伟东离职后加入亿腾医药任首席运营官;3月,默沙东肿瘤事业部负责人牟艳萍辞职后加入上海艾力斯医药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医药器械圈高层人士系列“离职潮”背后,竞争激烈的国内医药市场也将迎来重新洗牌的格局。

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变化

“罗永庆可能会被挖去其他跨国公司,吉利德中国三年交出的答卷不错,而跨国药企在中国越来越不好做,迫切需要有新思路新打法的领军者。”一位医药界人士认为。

2019年11月14日,从丙肝药物医保谈判现场走出一位戴着黑边眼镜的中年男子,他代表谈判成功的医药企业接受了央视的采访,其企业产品以80%的降价幅度进入了最新版的医保目录。

这位出现在央视镜头上的戴黑边眼镜的“某企业代表”,正是罗永庆。他亲自到场全程参加了医保目录的谈判。

2016年,吉利德进入中国,2017年在上海设立中国总部、进行商业化运营。2019年的医保目录谈判,以及2020年的明星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让吉利德科学迅速广为人知。

加入吉利德前,罗永庆先后在罗氏、诺华、默沙东这样的百年跨国药企工作近二十年。他曾敏锐地判断出,当前政策环境和行业前景下,传统的百年药企在中国的发展经验不适用于吉利德。罗永庆采取了创业者精神,带领吉利德在中国开拓出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药商业化道路。

罗永庆曾对媒体直言,过去三年是中国医药行业新政最密集发生的三年,吉利德无疑是这其中受益最多的企业之一。“虽然我们来中国的时间短,但时间刚刚好,碰上了药审改革和医保政策的改变,享受到了这个红利。”

罗永庆还就跨国药企过去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沉沙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是由于创新环境尚不具备,无论是药品引进速度还是医保衔接都有相当长的时间差,这就使得创新药在中国市场并不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战略选择。“有些公司希望两年看到盈利,有些公司觉得可以等两年再盈利,没看到就出去,看到了就再进来。这些都要看管理层的决心有多大,战略考虑得是否长远。”罗永庆说。

他同时也坦言,医保谈判之际,让公司总部认可底价并不容易。但是,“对于跨国药企来说,谈判成功的先决条件是总部要认可这个底价,否则再好的谈判技巧也没用。”

一位跨国药企高管对健康界坦言,吉利德科学在跨国药企中有其特殊性。本质上而言,它是一家硅谷成长起来的年轻公司,有着创业公司的新锐和灵活,这样的机制和氛围为罗永庆的施展才能也提供了空间。“Rogers(罗永庆的英文名)很优秀,但他和吉利德是互相成就。”

这样的互相成就并非特例,如同辉瑞之于吴晓滨,GE之于段小缨。然而,最后他们都还是选择了离开。

现实中,医药行业“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将朝着创新方向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药企传统的营销模式和销售团队的人员组成也开始发生变动,行业人才竞争愈加激烈。

不仅跨国公司在人才流动,本土药企的流动也风浪迭起。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8月上旬,就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高管宣布辞职,包括步长制药、鱼跃医疗、通化东宝等;7月份,累计有国药一致、恒瑞医药、甘李药业等至少17家药企高管离职。

另据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在2019年营收超亿元的上市药企中,已有超过69家企业高管层发生人事调整。其中,复星医药、东北制药、九芝堂、东诚药业、江苏吴中、力生制药6家药企高管的离职人数均在4人或4人以上。据悉,半年间,九芝堂人员接连有6名高管“出走”,复星医药变动也同样较为频繁,上半年接连“出走”了5位高管。

本土创新药企进入下半场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认为,“随着集采常态化,药企为保有市场份额,不得不维持较低价格水平,直接的策略是降低销售费用,以及改变以往医药代表营销模式等。在此过程中,过去的药企管理人员思维模式已不适合目前医药企业激烈的竞争状况。”

医药江湖高层次人才流动,将成为常态。赵衡认为,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药企,都亟待“鲶鱼”搅动。

“罗永庆也可能会去本土创新药企。”另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判断。

早在2018年5月,原辉瑞中国区前任总经理出任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在跨国公司久经历练成为起来的优秀职业经理人,进入火热的国内创新药企,就成为一个明显的流动趋势。

事实上,此番流动的经理人已属于流动的第二梯队。第一梯队是本土创新药企的创始人,他们基本是在跨国药企工作过的。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从外企离职回国创业,在外资企业体系中成长起来,都有留学背景,而当下的中国医药市场,则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在第一梯队的创始人搭建好了本土创新药企的基本行业格局后,本土创新药企的发展进入了下一阶段,它们正在从临床前成规模地走进临床阶段,有的甚至已经冲刺到下半场,开始商业化运营,亟待更多高层次管理者的加入。于是,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行业未来上,都极具竞争力的本土创新药企,对跨国药企的中高级别本土管理者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国投信达首席经济学家何晓宇告诉健康界,从大环境来看,近10年来,本土企业的发展机会部分超过了外企。从一定程度上讲,外企的特权和优越感在逐渐消失,包括外企职业经理人群体,收入也出现了下滑趋势。

虽然外企职业经理人在药物研发上市、商业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进入新的平台,面对全新市场时,还是会遇到新的挑战。

一般来说,跨国药企分工清晰、平台业务更为规范。而小型企业则不同,经理人可能会面临所有事务都要亲自管理的现象。业内人士把这种改变,看成是从0到1的突破。在不同管理机制下都做出高业绩,将会很有挑战。

“近几年民企生存困难,存在危机感,应对外部经济下行的能力弱于跨国企业。跳槽到本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会面临水土不服等问题。”何晓宇认为。

例如在2019年,默沙东原全球副总裁兼默沙东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李正卿离任,随即担任歌礼生物首席医学官兼大中华地区研发总裁的消息。然而在其任职约5个月后,李正卿就因水土不服,离开歌礼生物重返默沙东。

即将从吉利德科学离开的罗永庆,是否会进入本土创新药企业?是否也会上演上述类似轨迹?对此,业内亦有众多猜测,但上述匿名医药经理人对健康界表示,“我相信Rogers不会(水土不服),他是富有创业精神的跨国公司经理人,他如果去到有活力的本土药企,应该是如鱼得水。”

一切只能拭目以待。但可以确定的是,跨国药企高管“离职潮”背后,彰显的是国内医药市场的大环境变化,以及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新洗牌。

欢迎就相关问题添加作者微信进行交流: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吉利德科学,吉利德中国,罗永庆,医药经理人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