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适合成为患者的就医指南吗?
这场考核绝不是各医院技术间的切磋和对抗,医院学科强弱仅通过这个排名无法直接反映。
同一把标尺,对准2398家三级公立医院。
第一轮全国范围的公立医院“统考”落下帷幕,不少医院纷纷亮出自己的成绩及排名,并在行业内频频掀起热度。
不可否认,这场几近辐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大考”在一定程度上检出了我国三级公立医院总体业务水平,各大医院也通过排行榜了解本院在全国同行中的位置,找到差距。
但这对患者而言,意味着什么?是否可以作为今后就医选择的参照排行榜?带着这些问题,健康界特对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常委、副主任吕一平进行专访,探寻绩效考核如何引领医院管理更好服务患者。
“拍一拍”医院和患者:还需理性看待统考结果
回顾已经落幕的2018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再瞻望正在和即将进行的2019、2020年绩效大考,考核的根本目的无非是推动所有三级公立医院更进一步实现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最终逐渐达成同质化高水平,绝非是为了让各家医院在排行榜中一较高下。
吕一平直言,排名既出,难免会让大家相互比对,但这场考核其实更像是行业内部对医院各方面管理的一种综合考评,绝不是各医院技术间的切磋和对抗,医院学科强弱仅通过这个排名无法直接反映。
所以医院间的绩效大考对患者而言,可“围观”、可参考,但要保持理性。吕一平强调,没有必要将其作为今后就医的索引和“指南针”,这样反而会在相当程度上加剧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此次考核反映的现象其一就是住院患者跨省异地就医问题突出,除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这其中也存在部分患者的盲目就医——大量异地患者涌入北京、上海等地,让本就有限的医疗资源不堪重负。
绩效考核成绩单,对于每个参与考核的医院来说都像一张体检报告,“检”出了医院的阶段性成果和与之并存的部分短板。跳出患者视角,吕一平表示,第一轮考核的结果并没有特别出乎意料,“这就反过来印证,这套考核指标体系是具有相对科学性的。”吕一平直言,绩效考核本身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绩效考核指标,只有相对而言不断完善的考核指标。让包括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在内的所有三级公立医院使用同一把“标尺”,或许并不能达到绝对的公平,但这套“考题”的确是目前来讲较为全面和能够较好实现科学性的最优选择,而且今后绩效考核指标也会根据未来整个政府办医的方向进行调整。
“太过计较排名不仅会在无形中引导百姓的就医选择,还会让医院迷失自身今后发展的方向。”吕一平建议,各大医院太过纠结考核中的某项指标和最终排名状况,倒不如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加强内部精益管理和服务质量,“找到问题,持续改进,这才是考核的目的所在。”
“国考”映射分级诊疗大趋势,任重而道远
一直以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过程中不乏难啃的“硬骨头”,横亘其中绕不开的困难之一就是“分级诊疗”的贯彻落实。回顾本次“国考”“考题”,不少指标都对推进分级诊疗有现实性意义。
包含55个指标的大考体系中,有24个“考题”对准医疗质量。其中下转患者人数是最能直接体现医院分级诊疗落实程度的。吕一平介绍,2016年至2018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下转人次增长了45.45%,说明医疗机构整体都在朝着分级诊疗的方向发展。但是2018年的下转患者数量是1301.73万人次,而我国当年的诊疗人次是13.6亿,实际上下转率不足1%。从这个角度来看,分级诊疗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日后的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同时,医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占比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医院分级诊疗趋势。“我们不希望大家(三级医院)把门诊做得太大,”在吕一平看来,“一般门诊病人里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患有常见病、突发病,这并不应该是三级医院本身的功能定位。”吕一平认为,应该引导三级公立医院收治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患者,逐步下转常见病、多发病和疾病稳定期、恢复期患者;鼓励三级医院下放难度较低的二、三级手术,并在更为复杂的四级手术上下功夫,真正体现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也更能贴合分级诊疗的大势所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