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互联网,中医不再望闻问切后如何保障医疗质量?
中医药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与高新的互联网技术发生碰撞,迸发出了激烈的火花背后
却隐藏着人们对其巨大的担忧。
自国家推行“互联网+”行动以来,各行各业都积极借助互联网进行产业改革,中医药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与高新的互联网技术发生碰撞,迸发出了激烈的火花。小鹿医馆、快问中医、中医在线等一大批互联网中医医院涌现而出,凭借优质快捷的中医医疗服务,获得了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
然而在互联网中医医院蓬勃发展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人们对其巨大的担忧。互联网中医医院与传统医院的主要区别是通过互联网提供医疗服务,使医生和患者不用像以往那样面对面地坐在一起进行诊疗活动。但这种诊疗方式如何保障医疗的质量与安全,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
一、互联网中医医院所涉法律问题的探讨
(一)医疗质量难保障
在互联网中医医院,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断四法只有“望”和“问”两种方法可以实现,“闻”和“切”或许在未来可能通过智能设备收集相关数据,但是目前受限于空间的距离医生不可能采取。而且“望”和“问”也与面对面地诊断存在一定差异,“望”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但图片和视频都会被设备进行处理,视频的质量也受到网络传输速度的影响,互联网中医医院的“望”诊和人肉眼直接观察得到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相同。而“问”通过文字或语音交流,通过文字来表达病情不免会产生歧义,且在多数互联网中医医院,患者的问诊时间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短暂的时间内,患者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述,医生不能对患者的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非常谨慎,在2018年7月17日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中医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文件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明确规定不能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只能对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患者开具处方。
如果严格依据这些文件实施,互联网中医医院就成为了一个医生管理复诊患者的平台而已,这完全满足不了互联网中医医院自身的目标。所以许多互联网中医医院仍然会对首诊患者提供服务,只是在注册协议中写明:“首诊中医生所提供的内容只是其个人建议,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直接医疗处置,擅自将医生建议作为处方使用的,产生的一切后果与互联网中医医院无关。”医生提供的内容是个人建议还是诊疗依据?这并非简单地通过注册协议的一个条款就能够确定的,这种规避方式的合法性还有待讨论。
(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成隐患
互联中医医院将用户的信息都电子化,使之成为可以便捷储存、流通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是最重要的法律问题。欧盟2018年正式生效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中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并赋予个人对其数据享有被遗忘权、可携带权等权利,企业如果违反《条例》的规定可能会面临巨额的罚款。如今,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宣布:“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安全法》和《民法总则》中都规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应条款。
在此背景之下,互联网中医医院如何妥善地收集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成为了一个难题。用户在互联网中医医院接受咨询诊疗服务时,会在平台的服务器中留存下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病症、用药记录、以往病史、家族病史、现病史等各种个人健康生理信息,根据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健康生理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歧视性待遇等。对于这类信息的收集使用一定要取得用户的授权,但是在实践中,互联网中医医院都是在篇幅庞大的注册协议中列出几条知情同意条款,且并没有进行特别提示,用户并不知道平台会收集他的哪些信息,对信息如何使用。而且互联网中医医院大多通过网页、微信小程序、APP等方式进行,用户的个人信息处于一个并不安全的环境下,极有可能被他人窃取。
(三)医疗法律责任难认定
互联网中医医院的一个完整诊疗过程,涉及用户、医生、医院平台、药店等多个主体,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混乱,发生医疗纠纷时,责任认定比传统医院更加复杂。
首先,医生和互联网中医医院之间的关系并非传统的雇佣关系。互联网中医医院的多数医生都是来自于其他医院,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在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利用空闲时间兼职,自由度大,受医院管理和限制较少。互联网中医医院对医生的审核也仅仅停留在形式审查层面,只要医生提供就职的医院、职称、岗位和相关证件,就允许医生注册账号在平台上进行执业。在医生执业过程中,互联网中医医院不会对医生进行技能考核、考勤、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如果有人利用医生的相关资料冒名注册或者医生认证账号后将账号转借、兜售给他人使用,互联网中医医院很难发现,不能确保使用医生账号执业的就是医生本人。
其次,互联网中医医院在诊疗环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些互联网中医医院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提供中介服务的平台,只提供互联网技术帮助,不参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不对医生发布的消息的来源和正确性负责。但是互联网中医医院的本质是医疗机构,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医疗机构是医疗责任的承担主体,医院应当对医生在其平台上发表的文章言论进行管理审查,所展示的信息默认已经过医院的审查,如果医院没有进行审查,任由医生随意发布虚假消息,患者基于对医院平台的信任而遭受了损害,医院要对此承担一定责任。
此外,患者在互联网中医医院看完病后,还需要购买药物来对症治疗,部分用户会在互联网中医医院购买药物,并由配送机构将药物送到用户手中,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够享受到这种服务,部分没有开通配送药物城市的用户只能自己去线下药店购买药物。众所周知,中药的疗效很大一部分是在于其质量,全国各地的中药质量层次不齐,同一个处方在不同地方配出来的疗效也不一样。而且,一个中药存在许多名字,不同医生、不同地方对同一药物的命名也不一样,如果因此拿错了药物,导致患者损害引发纠纷时,医院和药商之间的责任该如何分配?
(四)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
对患者而言,除了顾虑监管缺失,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在互联网中医医院就诊费用是否该有基本医疗保险结算,还没有明确规定。即使可使用基本医疗保险,互联网中医医院的就诊大部分是异地就医,中国医疗保险实行县级或市级统筹的制度,保险政策在各地不尽相同,报销比例和诊疗范围有一定区别,即表现在哪些治疗项目、哪些药品可以报销,保险的起付线、封顶线、自负比例等方面。如果患者在互联网中医医院就医后,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患者所在地进行报销,意味着患有同一种疾病,享受相同的医疗资源与水平,不同地区的患者保险结算标准却存在很大差别,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商业医疗保险可以解决上述难题,但是目前商业医疗保险规模有限,且群众缺乏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保险制度急需进一步完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