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亮相!未来要干这件大事
中国是世界上呼吸道传染病最频发的国家,防控和治疗很重要,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担当和实力担当。
7月26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中日友好医院“揭牌”,这意味着我国呼吸学科的“国家队”正式亮相。
当前,中国新冠疫情整体防控工作初见成效,但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认为,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传染病里最难防、难控、难治的,历史上历次构成人类颠覆性影响的均是呼吸道传染病,中国是世界上呼吸道传染病最频发的国家,防控和治疗很重要,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担当和实力担当。”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作为后疫情时代首批设置的国家医学中心之一,其重要性及标杆意义不言而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指出,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一方面有助于统筹国家呼吸病防治,尤其能为今年秋冬季节新冠肺炎防控提供强大的呼吸学科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慢阻肺、哮喘、肺炎、肺癌、肺栓塞等常见、多发性的呼吸疾病的防诊治能力,促进国家呼吸学科的发展。
成为“国字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截至7月26日,我国已有7个学科的国家医学中心完成设置。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眼里,这7个学科中,与国家安全、民族前途关系最为密切,肩上责任与担子最重的应是呼吸学科。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在防控中,呼吸学科的特殊专业价值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的专业力量成为重要一环。王辰院士表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中就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这说明国家意识到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中,呼吸学科的特殊专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呼吸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视。
曹彬告诉健康界,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主体建设单位,无法靠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医护同仁坚持了数十年的默默耕耘。在未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建设方略中将有众多举措持续推进,中日友好医院早已开展并推动全国同道在能力上进行提升,如今有了“ 国字号”作为支撑,意义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做,更要好好做!”曹彬说。
雄傲国际,中国呼吸界一直在努力
健康界获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要将履行两大职能:一是在学术技术和业务方面,推动呼吸病学与呼吸学科的发展,使国家能够科学地有效防治呼吸疾病;基于我国临床研究数据,制定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标准、规范和指南。二是在卫生管理政策方面,基于对疾病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国情、卫生经济学考量,为国家制定呼吸疾病防治的卫生政策提供专业建议。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真正成为国家呼吸健康事业发展先进的思想源、强劲的动力源,打造一支雄傲国际的“呼吸学科国家队”,国家医学中心的自身建设也要紧跟步伐。
健康界梳理国家呼吸学科对于人的培养、科室建设及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发展方略发现,“引领辐射”、“公共卫生”、“人才管理”、“科学研究”均是呼吸学科领域“国家队”未来建设的关键词。
“引领、辐射”
作为国字号团队,在诊疗能力上必须是领先者,要将目光放在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同时推动常见病、轻症治疗下放基层,这也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一步。
在2017年和2020年的两版国家医学中心职责中,都明确提出了国家医学中心要带头示范并引领国家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曹彬告诉健康界,在这项工作上,中日友好医院的做法是“细水长流,持续发展”,并不会因为成为国家医学中心而去做改变。
能力领先只是一方面,如何推动同道一起发展,是“国字号”的另一个重点任务。当前中国医疗行业存在四大短板:量不足、不均衡、碎片化、不同质。针对这些现象,中日友好医院这些年一直在致力于呼吸专科联合体的建设,在前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接下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也将按照“三驾马车”的发展方略,继续在医教研方面协同推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一直以来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亮点学科,其把呼吸疾病和内科的危重症抢救、救治融在一起,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王辰院士介绍,经过多年发展,大部分二、三级医院都已完成呼吸ICU或内科ICU的设置,但各家医院在建设上水平仍参差不齐。因此,推进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同质化提升PCCM科室发展水平也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责任之一。
大病诊疗看国字号,小病医治还是在基层。在王辰院士和曹彬的眼中,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能力建设是呼吸学科发展的“定势之举”,接下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联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全科医师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
“公共卫生”
未来国家医学中心将承担研究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任务。对此,曾经参与北京儿童医院申请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策划的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深有感触。他认为,国家医学中心不能仅仅做医疗和科研工作,更要在群体预防和公共卫生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谈到今年的新冠疫情,雷海潮认为,疫情给广大医学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关键时刻,能将公共卫生与临床融为一体,并且知晓管理的“全能”专家仍然十分短缺。
说到公共卫生,不得不提的是预防。曹彬表示,接下来,国家医学中心将继续致力于疾病预防与早诊早治工作,尤其是控烟工作和对于肺癌的早期筛查,推动建立呼吸疾病三级预防体系。
“在预防方面,心血管与脑血管等学科做得不错,而呼吸科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未来,曹彬感到乐观,“正是因为刚刚起步,所以大有可为!”
“人才管理”
人才梯队的搭建是呼吸医学中心发展的重中之重。在7月26日召开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成立大会上,无论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还是曹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人才之于学科、医院的重要性。
在胡盛寿院士眼里,人才产出能力是国家目前最为需要的一点。所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人才建设上,一方面选拔人才时“不输在起跑线”,吸引最优秀的医学生加盟,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两栖人才”,更加关注一线科研人才。
曹彬相信,学科发展更多时候要依靠年轻人。在人才培养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仍将依靠专培、单培、单修等抓手,规范医护人员操作水平,达到水平同质化。在人才管理上,曹彬也给各位同道提出一个建议——切忌论资排辈!要把有潜质的年轻医生尽快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曹彬透露,未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将在管理层中成立青年委员会,让有能力的年轻人成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管理者,从30岁起培养,在40岁时年轻才俊便能担当科室主任的重任,这样学科建设才有希望。
“科学研究”
说起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曹彬有深深的无力感。他直言,我国临床研究的水平及能力达不到国际的最高水平。
作为国家医学中心,需要挺身而出建立国家级质量管理平台和技术标准。曹彬说,这显然是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责无旁贷要去做的事,并在未来成为呼吸领域临床研究设计和质量管理、伦理学评价和管理、数据管理、样本资源库管理的国家级平台。
人们相信,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不仅能领先全国,引领同道,更会在未来登顶国际呼吸病领域高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