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国考”结果公布,“心中有数”的院长们下一步往哪走?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18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结果。根据健康界梳理公开信息后发现,此次参与绩效考核的1289家综合医院中,获得A及A以上等级的共有232家,共有12家评级为A++,仅占比1%。
而在12家A++级顶尖医院中,除了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稳居各类排名前两位,得到官方背景评价认可外,其余各大顶尖医院排名均有不同变化。从“国字号”排名来看,浙江无非是最大的“赢家”,浙大二附院、浙大邵逸夫医院、浙大一附院悉数上榜,也显示出浙江高端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水平在国内的位置,相比较而言“北大系”各家“大佬”虽然依然在“国榜有名”,但存在感较之“浙大系”并不突出。
对于榜单,千余家医院排队亮相由于其官方背景格外引人注目,同时院长们也不禁疑惑,到底哪个排名更客观、更能显示出自身位置。除了这1%的顶尖“大佬”,未来各省、各市,甚至各县域内“老大”位置到底“花落谁家”?这也许将是“国考”之后产生的又一大格局变化。
联想到近年来国家频频发声,不提倡、不鼓励国外机构对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的排名、评比,更不允许公立医院以国外机构评比结果作为医院宣传依据,不但看出首次“国考”发榜“拨乱反正”的意味远远大于评价本身。绩效结果可能有所出入,或者不客观因素,但是由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维度5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将成为新一轮各大医院发展的“指挥棒”和“压舱石”。这将持续引领公立医院回归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改进群众优先的公益性定位。
特别是国家明确此次绩效考核实结果将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财政投入、经费核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医保政策调整、三级复审的重要依据,这也看得出此次“国考”更是国家深化医改、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一张最官方、最权威、最综合的榜单,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院长们尽职履责的一个“衡量标尺”。其重要性和权威性足以让所有院长们不再纠结“排名”的准确与否、权威与否。
同时,这也是对国内外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一次优胜劣汰,以经济利益为代价和目标的评价市场将进一步被挤压,各级公立医院将回归各自定位,医疗资源配置和应用将成为评价的重要权重因素,而管理水平将左右绩效评价名次结果。
从绩效结果占比来看,B级综合医院以近一半的占比(49.1%)依然体现出我国现有综合医院“两头小中间大”的发展现状,这也势必会使决策者进一步将资源向县级综合医院投入。县级医院而言将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特别是面对新基建、新技术和互联网+等新兴业态的转化应用将为这一层次医疗机构带来发展新动能,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进入A级医疗机构范围应该是顺理成章的问题。
但是,对于地市级医疗机构来说,将不可避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前有分级诊疗政策“围追堵截”,现有绩效评价“夹缝生存”,庞大的医院规模和人力成本将使这一层面医疗机构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