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疾病全程管理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分管医疗。如何优化诊疗流程、持续提升华西医院的医疗质量是他的管理重点。
受母亲影响,曾勇走上学医之路;受父亲影响,体育成为他的业余爱好。日复一日,经过工作与生活的沉淀,曾勇倡导“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简单事情办好”的管理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至简”如出一辙。
从事医院管理多年,曾勇的想法并不复杂: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华西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不忘的初心。近日,健康界专访曾勇,倾听他的医院管理之道和全新探索中的曲折与欣慰。
医院管理不能“想当然”
曾勇当年选择学医,跟从事护理的母亲息息相关。“现在回头看,我胆大心细,确实适合当医生,如果让我再选一次,还是会选择学医。”
经过漫长的求学与从业经历,曾勇从一名医学生、肝胆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华西医院副院长。除了专业技术,曾勇的规则意识与管理风格潜移默化受到各种体育比赛的影响。
“不能把问题想得太困难,否则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就会畏手畏脚”。现实工作中,无论是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还是探索患者疾病全程管理,曾勇都身先士卒寻找答案。
工作中的曾勇,被同事评价为“一个实干家”。针对发现的问题,他会想方设法解决;面对医院设定的目标,他会穷尽办法去实现。正因如此,“执行力强”成为他对自己和下属的要求。
每年底,曾勇召开全院医师大会,总结当年医疗质量工作中的问题,据此提出第二年务必解决的十大目标,并将其细化、拆分为各职能部门的小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我要求相关负责人每月向我汇报工作进展。”曾勇说,最初一些职工觉得压力大,无法跟上节奏,但是慢慢大家熟悉这种管理方式后,执行力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同时,曾勇也把自己当学生,“对医院管理知识的学习一刻也不能停,包括短期、长期的培训,以及在健康界等媒体平台上与其他医院管理者交流碰撞,都是我的充电方式。”曾勇说,如何提升管理的科学性是他目前思考的重点。
过去一二十年,国内的医院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医院管理职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管理者是医生出身,从专家转变为管理者,由于年龄、时间等原因,虽然经历过医院管理培训,但系统性、综合性的学习并不多。这种情况下,医院管理更多依赖于管理班子过往的经验和领悟。
随着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凭借个人经验的管理显然无法满足医院发展之需,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凸显,而这也成为曾勇不断接近的目标。
比如,有些部门提交工作计划后,曾勇会让他们回去挖掘更详细的数据来支撑结论与规划。“管理者做决策绝对不能凭空想象,必须拿出数据,用事实说话。”
践行MDT的正确姿势
当下如火如荼的多学科协作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是一种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的诊疗模式。近年来,该模式在国内风生水起,但践行者未必透彻理解其精髓,尤其是与专家会诊之间的差异,常有混淆之处。
正本清源,颇有必要。
曾勇认为,专家会诊,即针对某一例病人的病情邀请院内外多专科的专家一起进行疾病诊断,以寻求更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案。如手术过程中发生复杂性感染,可能就需要邀请感染科、ICU等科室的医生参与救治,解决病人的危急情况。
而多学科协作诊疗,字面意思虽然也是综合多学科专家的分析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但其针对的主要是某种疾病,而非某个病人。而且,曾勇团队将多学科协作诊疗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研究方向。这也是华西医院MDT“四定”特点的由来。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亚专业越分越细,医生的医学知识愈发专业的同时,区间性也愈发明显。特别是大型医院,各科室医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难。可是,目前的治疗日益讲究精准与个性化,“一把刀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依靠单个医生,或已无法为患者,尤其是患有疑难复杂病的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面对不断发展的疾病,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是必须的。”曾勇说,这也是他在华西医院致力推动MDT的初衷。
可以说,多学科协作诊疗能达成医生、患者、医院三方之间的“共赢”: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生获得专业水平的提升、医院则借此发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
在曾勇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诊疗,不仅能够帮助直接诊治的病人,同时可以惠及众多患者。
原因很简单,面对同一个疾病,各专科医生的治疗办法不尽相同,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拓展团队成员的视野,把各亚专业间有争议之处纳入临床研究并进行总结发表,甚至纳入诊疗规范,这样便帮助到更多患者。而重视讨论之后的成果产出,一直是华西医院把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向纵深的侧重点。
最近几年,曾勇牵头的肝脏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医生参与的积极性持续走高,核心原因不在于“这是曾院长牵头的事情”,而是基于“四定”规则的探讨中,自身业务能力增长。
时至今日,旨在进一步促进MDT的作用发挥,华西医院出台一系列激励和管理政策,把多学科协作诊疗纳入医生的考核指标,同时把一些取得成效的团队推为典型,分享经验。
由此,多学科协作诊疗在华西医院进入蓬勃生长的轨道。
疾病全程管理“急不得”
多年肝脏外科医生的从业经历让曾勇意识到,国内医生的技术水平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凭借东方人的灵巧,一些国内医生的外科手术做的比国外医生还好。但是,中国肝癌病人的生存率仍然偏低,这也成为曾勇牵头成立华西医院肝脏疾病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肝癌病人到医院就诊时已是中晚期,而此时的治疗成本与难度都很高。实际上,无论面对任何疾病,预防都是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的方式。从专业角度对肝病进行全过程管理无疑也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减轻疾病负担的解决之道。
恰逢此时,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提出疾病全程管理的理念。
由于这是一个新提法,国内尚无成熟经验,作为理念提出者的华西医院同样需要在探索中寻找答题策略。很快,曾勇作为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做出初步的顶层设计,并在院内组建疾病全程管理中心,隶属于护理部,暂设10名专职人员。
“我们首批选择肺病和肝病两个类别,开展疾病全程管理试点。”曾勇告诉健康界。
以肝病为例,患者感染乙肝后,很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而全程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疾病进程的追踪与观察。“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现在医生遇到肝硬化结节普遍倾向于做手术切掉,但切掉才发现它是良性的,我觉得这并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曾勇说,实际上医院通过对该患者疾病全程的关注与研究,完全可以提前判断病程转化的可能与风险,无需开刀就能判断这一结节是否为良性。
现实过程中,一旦有相关疾病的病人符合条件,便会被华西医院纳入疾病全程管理名单,医院为其专门建立一个健康档案,每半年通知病人到医院接受检查,追踪观察其病情,并希望监测病人终身病情的衍变。其中,所有跟队列研究相关的额外体检项目(例如CT、基因检测等)均由医院承担费用,无需病人额外付费。而对病人样本的分析也会严格遵照知情同意程序,在伦理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纳入疾病全程管理的病人,不仅能得到对其病情的监测与管理,而且基于他们病情的研究一旦出现成果,最终将会使更多相关患者受益。
目前该工作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曾勇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正式落地。一旦这一模型与流程成熟,扩增其他病种,将更多病人纳入。“针对患者的疾病全程追踪如能持续十年,医院对这一疾病的研究和诊疗水平一定极大地提升。”曾勇似乎在提醒自己,也似乎在提醒同仁,这项工作急不得,天然是个着眼长远的事,而他愿意把树栽上,看着它慢慢成长为参天大树,为未来的医生和患者提供“荫凉”。
从初入华西医院的年轻医生一路成长为副院长,曾勇对华西医院院训“厚德精业、求实创新”的理解也由浅入深。在他看来,短短几个字代表了医生、医院、医学发展的根本:所谓厚德,即医生要有医德,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同情心、同理心;而精业,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求实与创新则相辅相成,尤其是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创新已成为医学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我不贪多,每年扎扎实实解决好两三个问题,为医院日后的发展打好地基。”曾勇的言语里,多次直接或间接提到“执行力”,有时候是要求他人,有时候是告诫自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