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郑兴东:五零四亮 严以应考
“对医院而言,这次疫情防控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我们既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又要有科学防控之智;既要有统筹兼顾之谋,又要有组织实施之能,通过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的答卷。”在2020年2月13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市一”)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工作会议上,有着35年军旅生涯的院长郑兴东掷地有声地说道。
与此同时,会议还提出了全院应战新冠疫情的总体目标——“五零四亮”以及作为工作底线的“二十严格”,这正是上海市一应对大考的总纲领。
“五零四亮”廓总体目标
新冠疫情暴发后,上海市一医院第一时间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冯运、院长郑兴东为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分设“行政医政组”“院感护理组”“诊疗专家组”“采购保障组”“宣传信息组”“关心关爱组”6个专项工作小组,建立统筹防控工作机制。医院建立了以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主抓、医务护理后保采购等多处室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管理体系,并配有11名专职院感工作人员指导监督,每天召开南北视频会,进行南北同质化管理,共同讨论、部署、落实相关工作要求。面对疫情初期医疗物资不足的困难,医院建立疫情防护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关键防护物资用于一线医务人员。
郑兴东院长亲自指挥部署
对于“五零四亮”的总体目标,郑兴东院长一一解说。
“五个零”是指确保医院员工“零感染”、就诊患者“零漏诊”、医院来者“零丢失”、患者救援“零耽误”、就诊患者“零漏诊”。
“这五个零是底线,光有这个底线我们觉得还不够,所以又提出‘四亮’。”郑兴东介绍如下:
一是线下工作亮,要提升医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病房的能级,满足新冠疑似病人的收治要求,体现规模性、规范性和先进性;
二是线上服务亮,要加强网上咨询平台的能级提升,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满足未来患者网上诊疗服务需求,体现便捷化、科普性和特色性;
三是临床研究亮,通过对临床诊疗一手资料的循证研究,形成对新冠肺炎,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有指导的应用性成果;
四是先进典型亮,第一时间报道一线战疫的先进人物、先进典型,传播社会正能量,激发战胜疫情的磅礴力量。
“二十严格”织防控网络
在2月13日医院召开的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会议上,各工作组在全面总结前段时间抗疫经验的同时,也及时地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例如个别同志思想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岗位培训还不够细致,部分人员无菌操作意识不够强,防控工作运行机制不够顺畅……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兜底性工作,医院再次做出下阶段工作部署,将“二十严格”的规定按各工作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并落实到各科室具体的工作要求,以书面通知的形式下发至科室,同时严格监管,确保防控领导小组的会议决议落实落细落地。由此,这“二十严格”犹如20条经线和纬线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控网络。
以第一条“严格楼宇出入口管控与患者就诊‘四关’”为例,医疗护理组和后勤保障组牵头,梳理全院各楼宇的出入口,确保每幢楼宇保留唯一一条单进单出的通道,暂时关闭其余出入口,在各出入口增设安保人员和接待人员,对各楼宇出入口的患者流调登记与测温,筛查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者发热患者(第一关);在门诊、急诊增设预检分诊,再次询问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有无发热等症状,对异常患者测量体温(第二关);在各诊室就诊的门急诊患者,主诊医生看诊前再次询问其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有无发热等情况,再次审核(第三关);在影像CT检查室,再次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有无发热等情况,同时对有相应情况的患者肺部进行扫描,通过影像资料,确保不放过任何可疑患者(第四关)。
发热门诊严控“四关”
通过严格探视与陪护等措施,加强对住院患者探视陪伴的管理,严格规定探视时间,严格审核探视人员身份,严格落实“一人一陪护”制度,陪护人员进入楼宇也需要测温并进行流行病学接触史的筛查,严防交叉性传染。
守住了院内,还要管好院外——严格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医院与各区防控办建立联动机制,对于上述排查出来的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符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患者,作为暂留人员,由医院联系所在区,落实联防联控。
有了书面的防控措施,如何保证将每一条“严格”都落实到位?
除了亲自到发热门诊及各类留观病房督查,郑兴东还有一招“杀手锏”,他带着领导班子下到每个科室,要求科主任、支部书记和护士长三人在各自的任务承诺书上签名。“有的科主任不看就签,我会郑重地提醒他,签了字就要承担责任。这样一路签下来,每个人都自知责任重大。”郑兴东笑言,“这不是走形式,而是需要一种形式感。”
进一步的落实就要发挥纪委的作用,严格督查,随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比如楼宇道口的管控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我们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不允许调班;再如流调人员不仅要让被调查人员签名,还要将流调表严格存档,做到可溯源;病房的严格管理也包括对陪护的管理,比如血透病人能自己去的就不要陪护,行动不便者要固定一人陪护,且不允许陪护人员在门口扎堆……”在郑兴东看来,院领导一定要靠前准备,一定要深入基层,在督查的同时,也带去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和慰问。
前瞻决策建发热门诊
为应对疫情变化的不确定性和节后返沪客流高峰的到来,上海市一在大年初三(1月27日)紧急召开党委会,经过前瞻思考、超前谋划,决定在松江院区新建一座独立、规范、先进的发热门诊,建成后可新增隔离留观病房23间,使医院的隔离留观病房数量达到40间,是上海市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流程最规范、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程度最高的防控中心,极大地缓解了松江区乃至上海市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收治压力。
上海市一有两个院区,一个在虹口区,一个在松江区。“松江区毗邻浙江、江苏两省,该区域只有我们一家大医院,再加上交通道口多、高速道口多,周边流动人口也比较多,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回家过年,所以我们判定发热门诊的留观床位很可能不够用。”看着医院的隔离留观病房一天天住满了,郑兴东果断决策,在松江院区用集装箱的形式建设一组新型发热门诊。
松江院区18天建成的发热门诊
时值春节期间,工人难找,材料难寻,郑兴东叮嘱分管后勤基建的副院长,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按期按质完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全部工程仅用了短短18天便告峻工。
据郑兴东介绍,新建成的发热门诊,不仅工期要快,还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要规范,严格按照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的标准要求,设立三区两道(三区指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两道指工作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确保“五不出门”。“就当时的条件而言,挂号、收费、检查、检验都可以做到不出门,只有CT检查难以做到不出门。”郑兴东介绍,“我们硬是从现有的影像科拆借了一台CT过来,真正做到大型检查也可以不出门。”在新建的发热诊区内,检验、检查、药房、收费专窗24小时排班,设立了发热病人专用CT检查室、DSA导管室;保障发热门诊人员配备,对疑似的急危重症患者,建立了应急抢救流程预案和独立抢救室。
其次是规模的要求,医院原有17张留观病床,加上新建成的23张病床,总计40张床位,可以满足未来新增患者的收治需求。
第三是先进性,新的发热门诊实现了5G远程查房、机器人送餐和消毒、患者网络服务终端等信息化、智能化设施。每间病房都安装了收集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终端,可将患者信息实时传输到中心的大屏幕进行集中监控,专家可以在独立的会诊室利用5G会诊机器人对隔离病区甚至远程的患者进行会诊,不但省时、省物资,更减少感染风险。在隔离病区,大家总能看到消毒机器人和运输机器人的忙碌“身影”,它们承担了病房内送药、送餐及消毒清洁的工作,大大减轻了医务人员的负担和感染风险。
病区忙碌的5G机器人
另外,这里还有一处医务人员的休息区,下班后的医护人员可以在此小憩,或吃饭洗澡,或休息片刻。“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一个永久的、规范的、先进的并且舒适的公卫应急中心。”郑兴东颇为自豪地说道。
“上海经验”助援鄂征途
2020年的除夕夜,少了节日的气氛,多了悲壮的豪情。
上海市第一批白衣战士紧急集结,他们还没来得及拍完全家福,就撂下筷子、带着国家的命令、家人的嘱托,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期许,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
这支上海首批医疗组队由52家单位的135人组成,上海市一的副院长郑军华任领队,周新主任担纲医师组组长,还有急诊危重病科的男护师张明明。随着全国疫情的不断蔓延,上海市一又连续接到第二批、第三批出征的指示,战士们迅速集结,整装奔赴“前线”,其中第三批为上海市一156人的整建制医疗队,由刘军副院长带队。
第一批医疗队在到达后的第二天下午就正式投入金银潭医院的临床工作,虽然都是临床上的高手,但为保证零感染,奔赴一线前,全体将进行最高等级的专业防护培训。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的周新教授快速建立团队组织框架,将136名医护人员分组,主要分为5个普通治疗组和1个重症病人救治组。郑军华院长则带队帮助金银潭医院建设ICU重症监护室并整体接管两层楼,每层19个病房共计57个床位。
第三批医疗队整建制地接管了雷神山医院的两个病区64个普通床位和7张ICU床位,在短短3天时间内与施工队密切配合,完成了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病区的功能验收及各项开办准备工作。队长刘军科学合理地配置病区的医护人员,建立了主诊医疗组、护理组、专队内专家组、院感控制组、综合联络组、宣传组及后期保障组,实现了医疗队统一、高效的专业化管理。
一线医疗队以全质量管理模式开展医疗救援
根据雷神山医院和医疗队的实际情况,借鉴上海市一全质量医务管理的模式,医疗队建立了医疗组长护士长每日联席例会、分级查房、分级护理、队内会诊、值班和交接班、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患者抢救、死亡病例讨论、危急值报告处理、病历书写管理、患者出入院管理、定期业务学习等相关制度,对医疗流程和诊疗规范进行梳理和优化,实现了队内各病区同质化管理。
护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实施舱内患者24小时责任制护理,全面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心理康复、生活保障等,将责任制护理、专科护理和心理疏导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
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重症医学护理骨干沈燕配合王瑞兰主任对血氧饱和度不高的患者进行俯通气,帮助其改善氧合指标,取得很好效果;郑军华副院长从上海市肺科医院调拨了一些鼻罩,对重症患者来说,既不影响病人进食,也不会造成病人可能因缺氧时间太久而累及其他脏器的危险。这些“上海经验”体现了上海医疗队不仅充分发挥多学科、整建制医疗队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在治疗上重视个体化、精细化,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多项创新发明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批医疗队用上了一款由医院心内科、呼吸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联合研发的最新设备——“5G无线听诊器”。通过医院新建的新冠肺炎防控5G远程会诊平台,医疗队将数据实时传输到后方,实现远程会诊。
“5G无线听诊器”助力远程会诊
看到患者因为心情紧张、灯光环境产生了睡眠障碍,队员们利用手边材料自制眼罩,发放给患者,使得大多数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医疗队还探索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呼吸功能康复锻炼,形成了以心理支持和呼吸康复为主体的人文关怀方案,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达大都改善了呼吸,排痰也更加有力。这些闪耀着人文关怀的举措不但增进了临床救治效果,更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
上海市一队员担任领队和医师组组长的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以“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医疗队”等4个“第一”完成了援鄂征途。他们所在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荣获了“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郑兴东卫生建言】
面对此次疫情大考,在中央统一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下,应该说我们以举国之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阻击战,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公共卫生体系中暴露的问题,比如全民对疫情的意识不够高;对疫情的预警和响应机制不够灵敏;学科建设的体系化和学科实力还有待提升;人员素养及物资储备等还不够完善等。
疫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站在医院管理和运营的角度,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要构建基于三级综合性医院的新发传染病预警体系。对于新发疾病,基层医院往往诊断不明,或不知如何治疗,病人就会往大医院跑,所以大医院要构建传染病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信号识别的指标、模式,预警的路径及核心团队,总之,作为“哨点”的功能要灵敏,能够快速响应。
第二,要建立基于三级综合医院应对新发传染病的运营体系,包括平战结合的组织指挥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应明确医院日常的物资储备清单。
第三,要加强针对新发传染病专业医疗队伍的建设,重视医疗技术和临床研究体系,以及信息系统、监督与评估系统的支撑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