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马昕:战地浪漫曲

2020
06/23

+
分享
评论
冯蕾 / 健康界
A-
A+
抗疫虽是一个挺沉重的话题,但其实工作之外,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温暖、有趣、感动的瞬间,把这些平凡的点滴记录下来,可以产生鼓舞人心的不平凡的力量。

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华山医院先后派出了4批共273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在金银潭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重症监护室)和洪山体育馆武昌方舱医院四地展开医疗救援。作为这支上海规模最大的医疗队的总指挥,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在回顾这段“战疫岁月”时,记者并未如预想般听到“水深火热”的讲述,相反却感受到一抹亮丽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

出征的那天信心满满

对国家有大信心,对自己有小信心

“这次疫情,对国家来说是几十年不遇的大疫,对国家经济的运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乃至每个人未来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说实话,对我个人而言,我没觉得它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儿!”

作为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马昕经常带领医院的医疗队南征北战,开展野外医疗救援,或参与大型会议赛事的医疗保障,对于应急医疗救援的组织、培训、动员可以说驾轻就熟。

“这次疫情最大的挑战是对疾病的未知,而且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控制时间也比我们预想的更长一些,但就像我们中学时做数学题,不管题目再难,我们总是能找到解题的思路,找到答案。我们心里知道,虽然有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都不是克服不了的,我们坚信全国一心,肯定能战胜疫情!”马昕坦言,他的信心一方面出自对国家的大信心,是对国家的动员能力、安排部署能力有信心;而他自己的小信心则源自对华山医院的文化积淀和技术实力的信赖。

“我们这支队伍很好带!几位大牌主任执行力很强,医护人员都特别能吃苦,我管理起来很容易,跟大家一说都明白。”在马昕看来,他的所谓成功经验就是去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人,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让它们得到充分的展现。“每个选择来武汉的队员都不是来混的,他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如果说我真正感到有压力,就是那么多年轻的孩子,父母把他们交托给医院,我要把他们健健康康地带回家。”医疗队的273名队员中,90后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年轻人体力好,不怕累,但也正因为年轻,阅历不足,所以心理压力更大。

听马昕的讲述,似乎一切的进展都顺理成章。当然,真实的语境并不如他语气中那般云淡风清。

最硬的骨头,最暖的大家庭

武昌方舱医院和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华山医院医疗队的两大战场。华山医院4支医疗队的分工是:第一支4人在金银潭医院;第二支4人在武汉三院;第三支共46人在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第四支219人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监护室。

“前两支队伍相对较小,他们融入其他医院的队伍,我主要是定期了解情况,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一些沟通和疏导。”马昕说,他的工作重心相对集中在后两支队伍上。

光谷院区共有17支国家队,华山医院的队伍最为庞大,整建制接管了重症监护室。床位不多,只有30张病床。但是刚刚接管的第一个星期,可以用“崩溃”两个字来形容——30个病人,高峰时有27个病人气管插管,3人上了ECMO,18个病人需要血透……很多医生护士出现了缺氧、呕吐甚至晕倒的情况。“我们是同济医院光谷院区17支国家队中唯一的危重症治疗团队。”马昕说,“我们啃最硬的骨头,治疗最困难的病人。”

华山医疗队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首例ECMO上机成功

他们很快总结教训,调整“作战”方案,探索出危重症新冠肺炎多学科救治的“华山模式”,即关口前移、多学科协作、精细化管理三大“法宝”。一方面,马昕紧急从华山医院增调了4名重症科医生,配合三个医疗组,改善病人多脏器衰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华山医院整合17支国家队的专家,形成多学科团队,比如所有心内科医生组成“护心队”,所有麻醉科医生整合为“插管敢死队”,大家齐心协力,不惧争吵,一切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国家以举国之力支援武汉,提供最顶级的资源,让我们放开手脚去救治病人。”马昕回忆,“那时候真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只想着治好病人。患者的家人对我们也是格外的信任与感激,我们如果不倾尽全力,就对不住他们的家人。”

一边是重症ICU与死神争分夺秒,另一边的方舱医院则是另一番景象。

自开舱收治病人,方舱医院的患者生活细节便屡屡登上微博热搜,广场舞、演小品、学习备考……马昕对记者感慨,方舱医院的患者也经历了从恐慌到适应,最后找理由不想出院的过程。对他们不仅是生理的治疗,更是心理的疗愈。

“3月5日那天是方舱医院开舱满月的日子,我们准备了一些蛋糕、香囊送给病人。这些患者说,他们在这里体会到了儿时才有的邻里的感觉。”甚至有病人觉得出院在家没什么意思,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聊天、跳舞,就像上学时过集体生活那样开心。

武昌方舱医院满月啦!医患同庆这个特殊时刻

对华山医院不是相信,而是迷信

让马昕印象深刻的是,华山医院医疗队的一个死亡病例参加了一次全国大讨论。当时,武汉所有新冠肺炎的死亡病例都要拿到武汉市会议中心进行讨论,所有医疗队参加,专家组都是国家最顶尖的危重症领域专家,国家卫健委领导主持并在旁督阵。因此,死亡病例的汇报者称之为“国考”。

每个死亡病例都要事无俱细地进行汇报,所有的治疗过程,每时每刻的病情变化,全部展现在所有医疗队和专家面前,看看每个死亡病例是不是都尽力了,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个国考的宗旨就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必须倾尽全力去救治,争取每一个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疾病,从每个死亡病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死亡病例的讨论从另一方面也是对医疗质量的监督。病人在ICU待久了,容易形成耐药菌感染,当时好几家医院都出现了病人因耐药菌感染死亡的病例,卫健委督导组也非常重视。

众所周知,华山医院的感染科在全国首屈一指,感染科副主任张继明医生带团队从方舱医院转战到光谷院区,从感染控制方面为大家排除隐患。

首先,将感染病人全部隔离;其次,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严格感染控制。经过一两个星期的调整治疗,当卫健委的督导组再次来巡察时,所有病人体温都恢复正常了。当时一位专家激动地说:“对华山医院感染科,你们不能相信……”在旁的医护人员一听都愣住了,这位专家接着说道:“你们要迷信!”

华山医院的感控工作不仅针对病区和医护人员,他们还培训了警察、环卫工人等外围的辅助人员,甚至帮助医疗队入住的酒店编写了《酒店业新冠肺炎防疫手册》,指导酒店的疫情安全防控。

动员会、列方队,给队员赋能

如前所述,初到光谷院区接管重症ICU时,队员们经历了从斗志昂扬到当头一棒甚至遍体鳞伤的过程,因为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即便队员们夜以继日地“与死神抢病人”,但是看到原本鲜活的生命在面前猝然逝去,队员们“第一次深切感受到这种无力感”。一次,一位抢救后本已病情稳定的患者突然离世,让一个“90后”的麻醉科医生忍不住失声痛哭。很多医疗队员们都经历过这样的崩溃瞬间,但也正是一次次的历练让他们获得了成长。

看到大家“被现实一棒子打懵了”的状态,马昕意识到,必须马上激励队员,给团队赋能。

晚上回到驻地,马昕召集全体大会,带领大家一起喊口号、挥拳头、表决心,调动大家的情绪。“我觉得我这个人有一点这方面的优势。”马昕毫不掩饰当时的夸张举动,“我冲在前面,举着话筒从前排冲到后排,从后排冲到前排,把话筒递给一个人又一个人,让他们讲出自己的心声,喊出自己的情绪……”马昕坦言,一开始大家情绪比较低落,没有人愿意发言,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点燃每个人内心的小宇宙,要表扬、鼓励,一起挥拳头、喊口号!

后来,动员会成了固定的仪式,每周四晚上方舱医院工作会、每周日晚上光谷院区党支部扩大会,再加上不定期的队员生日会、爱心企业捐赠品分享会……马昕找了很多事由来让大家交流。最开始的会议照片,队员们显得很疲惫,弓着背,手撑着椅子。马昕找来队员名单点名发言,或让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渐渐地,不用点名,话筒就会被抢着分享的队员拿走。一开始大家会分享心里的紧张压力,到后来更多地分享医患之间、同事之间的趣事,无所不谈。

运动员出身的马昕很喜欢让大家列方队,走到哪里都带着他标配的大喇叭。他说列方队最能体现出纪律性,整齐划一,让人内心生出一种对秩序的尊崇感。

搞活动的时候列队,拍合照的时候列队,用小飞机从半空中给大家拍照,马昕笑言,医疗队的合影中摆出了各种花式队形。“特别是大部队回上海的时候,市领导要在机场接见我们,240多人的队伍,塞满了整整一架飞机,如何才能让队伍呈现出整整齐齐的精神面貌?”这当然难不倒马昕,他计算好方队的人数,上机前排好队伍,然后一列一列地上机,再一列一列地出舱。那天上海的机场下着小雨,队员们虽然穿着雨衣,但整齐划一的队伍仍然显示出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的优秀团队。

排成整齐的队伍下机,四纵队队长带着医院院旗领头

暖心“话匣子”

2月初的武汉,当寒风与病毒一起肆虐的时候,医疗圈的微信群里却流传着一段段温暖人心的“话匣子”。故事的讲述者用聊家常般的话语,将发生在抗疫一线的真实故事和点滴感受娓娓道来,虽然都是不那么起眼的小人物、小事情,但字里行间却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

“没时间写文字,电台记者就鼓励我和大家聊聊,把每天的见闻讲给大家听。”马昕说道,“在人们的感受里,抗疫是一个挺沉重的话题,但其实工作之外,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温暖、有趣、感动的瞬间,把这些平凡的点滴记录下来,可以产生鼓舞人心的不平凡的力量。”

于是马昕发动他身边的同事,观察自己身边发生的小故事,用照片记录下有趣的人和事,每天向他“汇报”。他则努力地去发现这些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或表扬,或激励,让大家感受到积极乐观的正能量。

“一场困难但不复杂的骨科手术”,记录了他作为骨科医生和同事们一起做了一台普通的手术,但隔着三层镜片--眼镜、护目镜、防护面罩,再戴了N95口罩、外科口罩,外加一个面罩,呼吸严重困难。手术完感觉像跑了一场马拉松,累,但很快乐。

一场手术像跑了场马拉松(左一为马昕)

“病房里流行起最新限量款挎包”,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护士们的苦中作乐。厚厚的防护服上面没有口袋,很不方便,于是上海的护士妹妹们便自己设计、自己动手,用纱布巾做成小袋子,用输液延长管做成背带,还在袋子上绘上自己心仪的奢侈品品牌,背在身上绝对拉风。

病房里流行起“名牌”挎包

“一盒开塞露,串起两地医患情”讲述了方舱里的医患故事。一位住进医院十几天的老阿姨,一直便秘,又不好意思讲。因为开塞露不是常规备药,等医生下医嘱要再等上一两天,护士长听说了,就去外面药房买了一盒送给了她。这位阿姨初来方舱时很不情愿,但她亲身感受到了护士对她的关照,在微信朋友圈里说:对医生护士的感恩之心无法用语言表达和形容,他们都是最可爱、最棒的人。

在“保洁阿姨也是英雄”里,马昕细心地观察到,当医生护士忙碌的时候,保洁阿姨躲在角落里,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但当医生护士一批批进舱了,这时保洁阿姨就出现了,打扫卫生,整理杂物;待到舱内空歇期,保洁阿姨又会穿起防护服,拿着洗消用品到舱内清洁擦拭;当大家换完防护服,房间内一片狼藉,转眼间又变得整洁如初……新闻里天天都在歌颂“逆行的英雄”,在马昕看来,她们也同样冒着风险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她们也是抗击新冠疫情的英雄!

在那段特殊的灰暗日子里,这一篇篇用声音记录的抗疫日记,犹如黑夜的海上照亮人心的一抹星光,又如滂沱大雨后挂在天边的一道彩虹,陪伴着同在战场上的战友,也慰藉着所有关心和牵挂着他们的每个陌生人。

从大雪纷飞到樱花烂漫

刚来的时候,整个武汉像座“空城”,班车每天行驶在高架上,感觉无比的空旷。与记忆中烟火气十足的武汉相比,马昕感觉像跨越到了另一个陌生的时空。

2月中旬,武汉迎来了2020年的第一场大雪,夜晚下班时的街上分外安静,有一种凄美感。转眼到了3月末,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在病房楼下开辟了一个小花园,花园入口的大石碑上刻着:抗疫纪念园。

园内新种了17株樱花树,分别代表着曾在这里“拼过命”的17支国家医疗队。东道主同济医院非常用心地在每棵树前竖起了一个小石碑,上面刻着每支医疗队和队长的名字。简朴而温馨的认领仪式让马昕深深地感动,“他们用这种方式把我们铭记,也让我们都有了一个念想留在了武汉。我们今天为它们培上了一铲土,希望樱花树像我们的友谊,茁壮成长。”

马昕与四纵队队长李圣青一同种下樱花树

当最后一个病人出院后,华山医院的队员们全体集合在这个小花园。这一次,大家再一次在马昕领队的指令下排好了队形,留下了一张灿烂笑脸的“全家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华山医院,马昕,武昌方舱医院,感染科,医患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