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生产”,6月“打包”,心血管医生的这份儿童节礼物不一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也越发明显,发病人数持续增加。据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目前患病人数约为2.9亿,因心血管病导致的居民死亡占40%以上,居疾病死因首位。
在我国2.9亿心血管病患者中,脑卒中1300万例,冠心病1100万例,心力衰竭450万例,高血压2.45亿例。大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46.16%的体检人群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20.14%的体检人群存在靶器官损害或心血管病,不同种类的心血管疾病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防控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今年5月,Nature、Science、ECS、Circulation、JACC等各大国际期刊发布了众多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文章,涵盖了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新冠病毒相关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以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等内容,各个分支领域“齐驱并进、百花齐放”,让人应接不暇。健康界将五月份重要研究进行了汇总,让广大心血管病领域同仁在15分钟内了解国际各大期刊的重大研究,赶快收好这份福利吧!
Lancet子刊:估计有2.7亿国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往往在年轻时甚至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发生,并在进入晚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潜伏期和无症状状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动脉斑块、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也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5月初,北京大学学者在《Lancet》子刊上发表了一项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59项研究的Meta分析研究,首次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数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预估2020年全球有近20亿人颈动脉粥样硬化。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0)30117-0.
该课题组之前发表的中国数据中,2010年30~79岁国人中, 估计2亿人(27%)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5亿人(20%)有颈动脉斑块;超70%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在农村。预计到2020年,有2.7亿国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2亿人有颈动脉斑块。
JIM: 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相关性终于被证实了!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HF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破坏性疾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尽管近年来HF的治疗方案不断完善,但它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已有研究表明,许多HF患者都死于非心血管疾病原因。事实上,在iPRESERVE和TOPCAT试验中,HF患者非CV死亡率高达20%-50%。
2020年5月5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的Rudolf A. de Boer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与心力衰竭结局的关联”的研究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几种已知的肿瘤标记物也可以指示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进展状况。
DOI: 10.1111/joim.13053
2020 ISH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重磅发布!
为了减轻全球高血压负担(BP),国际高血压学会(ISH)制定了世界范围内适用的《ISH2020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以下简称ISH指南),并于2020年5月6日正式发布。这是继1999年和2003年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发布高血压指南以来,ISH首次单独发布国际高血压指南。本指南适用于管理18岁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压,ISH指南委员会综合了各国发布的高血压管理指南,并量身定制了ESSENTIAL和OPTIMAL两个实用护理标准,且充分考虑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中低收入人群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部简洁实用、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指南。这部指南也许不是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也不是高血压治疗理念最先进的,但却是最易于在全球不同水平地区推广、适合不同医疗教育背景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人员操作、指导其进行治疗的一部指南。
DOI:10.1097/HJH.0000000000002453
2020ESC指南共识|心肌细胞老化与心脏保护
老龄化是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的主要易感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机体对心肌保护性干预的重要因素。老龄化显著增加基于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 IR) 损伤发生的缺血后心肌不良重塑和心力衰竭风险。相关信号通路在心肌老化过程中会出现信号分子的缺陷或信号传递减弱;而另一方面,一些已经被熟悉的容易导致心肌恶化的信号通路,如糖化及促炎通路则会在老龄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加表达。心肌老化过程的信号通路发生变化的原因及机制目前尚待阐明,同时这也是心肌衰老研究的热点问题。
2020年5月8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一项心肌细胞老化与心脏保护有关的病理生理学共识,深入探讨了目前已知的衰老影响IR损失后的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并讨论了相关的心脏保护策略。
Doi:10.1093/cvr/cvaa132
Heart横断研究:脂蛋白(a)的血浆水平可预测冠心病的病程发展
脂蛋白(a)[Lp(a)] 是一种类低密度脂蛋白的血脂颗粒,主要由富含胆固醇酯的内核和载脂蛋白(a)[Apo(a)]组成,具有基因多态性和血液浓度长期稳定的特点,在人群中呈偏态分布。目前尚未完全了解该颗粒的生理和血管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血浆Lp(a)浓度升高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同时又研究报道称,Lp(a)与纤溶酶原亚型具有结构同源性,可能导致增强的血栓形成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特性。此外,体外和动物研究表明Lp(a)可以进入人的动脉内膜,促进炎症、血栓和泡沫细胞形成,这是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主要机制。
近年来,Lp(a)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尽管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Lp(a)在CAD及CVE预防中的重要性,然而Lp(a)对于RCVE的预测价值还存在争议。阜外医院李建军团队与北京宣武、安贞医院及武汉第五医院合作,在《Journal of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及《Heart》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表明:Lp(a)的血浆浓度的确是预测CAD患者中发生RCVE风险的有用指标,并提供了有关Lp(a)未来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DOI:10.1136/heartjnl-2020-316586
ESC:COVID-19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特征研究
2020年1月30日,WHO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比例较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普通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
继3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心脏病期刊《JAMA Cardiology》发文探讨了心肌损伤在COVID-19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与院内死亡的关系后,该团队在COVID-19重症患者心肌损伤特征研究方面再获突破。于5月11日在另一本国际顶尖心脏病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影响因子IF=24.889)上全文发表了题为“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yocardi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的新研究,深入研究了COVID-19重症患者的心肌损伤发生特征、变化规律、临床意义及发生原因。
DOI: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a408.
此项研究的结果为COVID-19重症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提供了预警指标,提示临床及早识别、干预、监测,以减少心肌损伤和院内死亡的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该结果对深刻理解COVID-19对心脏的影响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对全球疫情防治有建设性意义。
26年随访:高危人群多运动,防心衰获益大
生命在于运动,更多运动更多获益。目前尚不清楚对于高危人群,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人群,体力活动是否能起到同样的心衰预防作用。
2020年5月11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发表的一项研究,入选13810例ARIC研究受试者,受试者平均年龄55岁,女性占54%,在基线时均没有心衰。根据改良的Baecke问卷评估受试者的体力活动情况,并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将体力活动水平分成推荐、中等或不足三个等级。采用Cox模型估计基线时各亚组体力活动水平与心衰发病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患ASCVD的高危人群,保持推荐水平的体力活动可降低22%的心衰风险。
https://doi.org/10.1161/JAHA.119.014885
40万人25年随访研究:防癌更延寿,步行及骑行上班好处多
众所周知,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确定危险因素。2020年5月19日,Lancet Planetary Health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探讨了通勤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的影响。研究纳入英国的近40万例受试者,通勤方式分为开车(汽车或摩托车)、公共交通(公共汽车或火车)、步行或骑行四种。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癌症死亡及癌症发病风险。平均随访25年。研究结果发现,步行或骑行上班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doi: 10.1016/S2542-5196(20)30079-6
Circulation:羟氯喹、阿奇霉素单用或联用,致心律失常风险高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安全性数据库的一项分析显示,羟氯喹和阿奇霉素的心脏毒性大,致心律失常风险高,不良反应较多,全文发表于2020年5月22日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
这项观察性、回顾性研究对WHO药物安全性数据库进行分析,涵盖了1967年至2020年间130多个国家超过2100万例报告,分析了羟氯喹、阿奇霉素单用或联用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分析显示,羟氯喹相关的TdP/VT所致死亡率为8.4%,阿奇霉素为20.2%。羟氯喹、阿奇霉素因QT间期延长所致死亡率分别为0%和5.4%,羟氯喹相关的心衰死亡率为20.7%。研究者指出,鉴于上述不良反应,QT间期延长/TdP高危的患者,如白介素-6升高、低钾血症、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心动过缓、羟氯喹剂量较高时,应谨慎使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
https://doi.org/10.1161/CIRCULATIONAHA.120.048238
近34万人分析:超半数老人确诊房颤时至少服5种药
老年人群常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房颤,通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房颤作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也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
2020年5月23日,美国一项包含近34万例≥75岁房颤患者的分析,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该研究纳入超过33.8万例年龄≥75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数据来自于MarketScan医保补充数据库。多重用药是指确诊房颤时至少使用5种处方药物。房颤治疗包括口服抗凝药、节律和心率控制。心血管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和心力衰竭。研究结果表明,52%的老年患者在确诊房颤时至少服用5种药物,而这种多重用药可能会影响某些房颤治疗措施的疗效和预后。该最新结果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
https://doi.org/10.1161/JAHA.119.015089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自心在线、医脉通、医学界、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