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蔡秀军:四措并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与疾控控制体系如何更加完善?听听蔡秀军院长的思考。
新型冠状病毒袭来,如何一边与病毒斗智斗勇,一边开展有效的医疗服务工作,考验着每家医院发展的智慧。
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快速摸索出一套全链式新冠肺炎防控体系,线上线下融合,共同发力,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一系列的抗疫实战促使蔡秀军思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与疾控控制体系如何更加完善?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浙江省委会主委,上述两个话题也成为蔡秀军今年的提案。
日前,蔡秀军接受健康界采访,详细介绍了他今年“两会”提案的思考与思路。
疫情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不断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经过多次调研,蔡秀军认为,未来可从四方面入手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进行升级。
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已跟不上现实的发展脚步,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亟待从现实的角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助力公共卫生规范、快速发展。
二是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制度。
疫情发生之后,各省、市等均建立了自己的疫情防控应急指挥小组,但是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没有那么顺畅,政策的落实效率有待提升,而改进的关键在于“指挥中心”制度的完善。
蔡秀军建议,未来可在应急局专门设立一个指挥中心,明确其定位与职能,平常要定期进行演练,一旦发生突发的公共卫生,便能立即反应,协调各部门,提高应对效率。
三是防疫物资的储备必须有顶层方案。
此次疫情中,整个社会的防疫物资不管是从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均无法满足现实的疫情发展需要。
未来,相关部门应该居安思危,对防疫防务物资的储备进行顶层设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储存必要的“粮草弹药”。
四是医院应建立“平战结合”的医防体系。
在调研中蔡秀军发现,很多医院的传染病房、传染病大楼,有传染病的时候用上了,没传染病的时候就用不上,造成基础设施的浪费。如何让这些设施在平时与疫情流行时期都能发挥作用?建立平战结合的医防体系便是解决思路之一。
蔡秀军认为,传染病区的规划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集中救治和物资保障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此举将极大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除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完善也是蔡秀军关注的焦点之一,他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培养并留住人才。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数为1230万,医生737.5万,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仅18.8万。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待遇不高、不受重视等原因,疾控机构的人才正在加速流失。
“真正有实力、高学历的疾控人才差不多都流失了,留下来的有能力的不多。”蔡秀军建议,未来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同时增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