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冠重症老人的生死98天

2020
05/14

+
分享
评论
刘文阳 / 健康界
A-
A+
从冬到夏,她的“新生”成了全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一承诺的最好见证。

5月13日临近中午时分,初夏的日头已经显示出“威力”,北京地坛医院(下称“地坛医院”)南广场却聚集了数家媒体。他们紧紧盯着感染科楼的南出口,等待北京首位脱离ECMO的新冠患者——马奶奶出院。

这一刻对于马奶奶和她的医护人员来说已经等了太久。“舍不得走,实在舍不得离开他们……”讲述起在地坛医院98天以来的经历,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马奶奶出院的那一刻

这段时间,马奶奶经历了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俯卧位,以及长达23天ECMO治疗,闯过了出血、凝血、感染等重重关卡,创造了北京新冠患者救治的多个“奇迹”。最终,她恢复了机体的功能,也重拾了精神上的希望。

一步步勇闯“鬼门关”

时间的指针拨回三个月前,即将迎来79岁生日的马奶奶,未曾想到有这样一场“劫难”等待自己。那时,她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症状,本以为自己是感冒了,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如此高龄的人成为新冠患者,凶险程度无异于过一趟“鬼门关”,马奶奶也是如此。在初步治疗后,她的症状并未缓解,病情急转直下。

2月5日那天,刚转入地坛医院的马奶奶病情危重,呼吸极度窘迫。虽然戴着面罩吸纯氧,但她的氧饱和度仍然只有70%-80%。“这是严重缺氧,随时可能发生昏迷或心脏骤停”,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景院回忆,同事们立即为她进行了紧急气管插管。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好多医护人员围着我。”马奶奶如此讲述在地坛医院的最初记忆。使用有创呼吸机和吸入纯氧的情况下,她体内的氧饱和度勉强满足生理需求。然而这种状态下,她的呼吸机已经逼近安全使用的极限。医护团队及时采取了“俯卧位通气”,使得马奶奶的血氧有一定程度改善,可是只要恢复成正常的仰卧位,她的血氧就会快速下降。

“呼吸机条件无法降下来,这样下去会对肺和其他器官产生不利影响,”刘景院介绍,他们试图采取了各种方法使老人氧合改善,然而令人无奈的是,老人在遭受新冠病毒的攻击后,双肺已经几乎全部实变,肺功能严重受损。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更加危急的情况出现!马奶奶血压开始下降,皮肤出现明显紫绀,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至60%-70%左右,离死亡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只有立即上ECMO与死神抢人了!

晚上10:15,刘景院主任、李传胜、熊号峰、孙瑶大夫等医护团队准备就位。厚重的隔离衣让人寸步难行,双层手套带来的手感不好,护目镜起雾视线受限,小心翼翼搭建各条生命通道,丝毫不能有差错……10分钟后,ECMO成功运行,血氧、血压等生命体征慢慢恢复正常,死神再一次被医护人员逼退。

上ECMO的23天

“一旦上了ECMO就意味着时刻要与死神‘掰手腕’”刘景院说,在ICU病房 ECMO技术通常被用来“兜底”。虽然近十年来,地坛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已经使用ECMO技术从死亡线上抢回不少人,但此次面对未知的病毒,面对一度同时有8名患者需要使用有创呼吸机、10名患者需要无创呼吸机支持、3名患者应用ECMO,他和自己带领的团队还是感到“前所有未的压力”。

ECMO给马奶奶的抢救带来了一丝生机。接下来,防止出血、凝血、防治感染、管理气道、防止肝肾功能损伤、容量控制、营养支持……与死神的对决中,险情十面埋伏。

“每一天都在悬崖边儿上,每一个判断都在下险棋,需要不断寻找平衡点”,刘景院说。

维护管路、翻身、吸痰,护士们24小时监测,一刻也不能放松;俯卧位情况下,每次吸痰医护人员都要俯下身子,还身穿厚重的防护服,简单的操作变得异常困难;每次翻身需要4、5个医护人员配合进行,要保证患者鼻、眼等重要部位不能受到压迫,身上的7、8条管道不能脱落。还要随时准备防止因紧急情况再翻回来;调整ECMO转速、流量和抗凝剂量,医生们更是需要紧盯各个参数变化,为此经常彻夜不眠……

运转马奶奶去做CT检查也是一件无比艰难的事情。推车、抱氧气筒、扶移动呼吸机、监护ECMO机器、观察生命体征……从六层到一层,每一次都得有10多名医护人员合力上演“生死冲刺”,保障安全的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CT室,厚重的防护服下,每个人都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从2月9日至3月3日,这场需要ICU团队寸步不让的“生命保卫战”,持续了23个日日夜夜。马奶奶已经连续好几次核酸检测转阴,所有人都在翘首期待她那“暂时罢工”的肺部重新复苏的时刻。

直至3月3日的到来!此前,为了尽早恢复肌肉张力,上ECMO不久的马奶奶已经停了镇静剂,人一直在清醒状态。

准备脱离ECMO前,刘景院对她说:“今天准备给您脱机了”,马奶奶伸手右手,有力地举起做出“胜利”的手势。

10分钟后,马奶奶顺利撤机! 

迎来生命之光

捱过了生命中“至暗时刻”,马奶奶开始带着呼吸机,缓缓进入康复期。ICU病房请康复师来会诊,为她制定了计划,并进入隔离病房为其进行康复训练。

最初,医护人员帮助她在病床上进行肢体运动。后来,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让她在床边坐一坐。直到她可以坐轮椅了,大家开始推着她去窗边、楼道,帮她改变环境。

刚刚练习坐时,马奶奶因为长时间卧床,肌肉力量无法迅速复原,头不能太长时间抬起,需要有人紧紧抱着她。

有一回,马奶奶紧紧依偎在重症医学科医生蒲琳的怀中进行坐位练习,这一幕被刘景院拍了下来,为照片取名叫《依靠》。

《依靠》图片来源:北京地坛医院

“ICU患者的信念特别重要”蒲琳说,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对患者的心理关怀。医护人员走到马奶奶床旁都会鼓励她:“加油,您今天又进步了。”护士经常用轮椅推着她出去晒太阳、看夕阳。还用手机让马奶奶和家人视频,让家人为她鼓劲儿加油。

身体机能慢慢恢复、坐起来了、走路了、可以自主进食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每天都有好消息传来。可马奶奶脱离呼吸机的过程并不顺利。

肺部炎症还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中,白天能够脱离,晚上还得戴上,医生每天都要给马奶奶进行半个小时的脱机试验,一点点降低条件。5月3日,马奶奶终于彻底摘掉了呼吸机,拔掉气管切开套管,能够开口说话了。老人家对着手机视频动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一个普通老人,能得到这么好的照顾,感谢党和国家、感谢医护人员……”

马奶奶的故事,在打响北京抗“疫”第一枪的地坛医院并非个例。

从冬到夏,她的“新生”倾注了医院诸多医护人员的心血,凝聚了北京各级领导,北京市专家组、支援护士的力量,也成了全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这一承诺的一个最好见证。

(部分内容来自:北京地坛医院 王燕)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北京地坛医院,新冠肺炎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