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题难倒了另一拨:大量疾控人被排除出“一线补助”之列
抗疫补贴的发放,显示国家层面对于医务工作者的保障和肯定。
健康界曾报道,在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通知后,各地如何界定“一线医务人员”的身份、如何确定工作时长的标准,曾引发医务人员的多轮吐槽(详情:《抗疫补助发了又收回,关于“一线怎么算”到底是如何措辞的》)。
在抗疫战线上,疾控人员同样不可或缺。但近来,不断有疾控人员反映,自己遇到了比医护还“惨”的情况——身份不被认定、认定“有效时长”被压缩。
在表达异议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有事先会想到怎么算补贴,不会因为有没有补贴而影响工作态度,但现在这种算法,让人不舒服。”
各地对“一线”解释不一,补助的“门槛”被抬得太高
河南洛阳疾控人员张康就表示,疫情期间,全单位人员在岗五十多天,最后只有做实验的人有补助,补贴精确到“半天”。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一直上班,大家加班防疫都不是奔着补贴来的。只是一开始说有,后来又说没有,还要抠字眼算一线、二线这种做法,确实令人寒心。”张康说道。
另一名疾控人员赵佳表示自己所在的单位同样只有实验室有补贴,“流调信息组的人员加班加点,连二线都不算,一分补贴都没有”。
健康界注意到,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中,也有疾控人员反映抗疫补贴问题:
一名流调人员称,自己在酒店吃住待命两个月后,疾控中心要求每个参加流调任务的疾控人员回忆并填写穿脱防护服的准确时间——从穿防护服进病房开始,到出病房完成消毒工作。对于疾控人员来说,这样回忆确实比较困难。
这位留言者称,自己已经申请上报两次工作数据,两次补贴被拒绝。
对于这条反映,西安市卫生健康委的线上回应中,首先明确了与确诊、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流调人员属于“一线”;对于核定临时性补助天数,规定“按照直接接触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天数来计算”。
另一位疾控人员留言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间负责采集待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标本以及运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标本。采样对象均是确诊及疑似病例的密切者。并且,在密接采样时还筛查出了阳性确诊病例,多次运送阳性标本,被感染几率更大。而在当地最新下发的文件中,却把这部分疾控人员排除在统计之外。
这位疾控人员还反映,当地给出的答复是可以给这部分疾控人员算作一线,但也是没有补助的一线。“明知有感染的风险,但我们谁也没有退缩,谁也不是为了补贴而工作。”他回忆说,防疫物资紧缺时,他们是穿着过期防护服、脚上套着塑料袋去采集标本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庆市卫生健康委的回复中,区分了不同的工作场景,引用了国家文件中对于“一线”的认定包括“直接进行病例标本采集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明确转运标本不属于“一线”。
这意味着,按照大庆卫生健康委的认定,这位疾控人员只有进行“采集样本”任务时的时段可以计入“一线补贴”的工时统计,采集完之后的转运环节就不能计算入工时。
在线上,健康界发现,疾控人员对补贴的吐槽大多集中在:流调、消杀等岗位拿不到没有补贴,或者流调人员只有遇到确诊病人才有补贴、消杀工作只有疫区的才有补贴等。
图片来源:公众号“CDC疾控人”
而在专业公众号“CDC疾控人”对全国31省市共5030名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疾控人员的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被算进补贴的“一线一档”,而“没有几线几档的明确规定”和“不清楚具体情况”的合计约占一半。
文件中并未以“阳性”作为工时计量标准,疑似病例也算
根据此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建立传染病疫情防治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的通知》有关规定,对参加一线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按照风险程度等因素,分别给予每人每天300元、200元补助,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
3月1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规定,一线医务人员是指疫情防控期间按照政府统一部署、卫生健康部门调派或医疗卫生机构要求,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且与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查、检测、转运、治疗、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以及直接进行病理标本采集、病原检测、病例检查、病例解剖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