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手记 | 多学科协作实现重症关口前移
从2月19日出发到4月3日返杭,葛明华院长带领着我们这支172人的重症救援医疗队,转战两家医院,圆满完成了45天的驰援武汉任务。
此次抗疫过程中,国家卫健委专家组多次提出,将危重病人抢救治疗的关口前移。所谓危重症关口前移,就是尽量提早对患者病情进行干预,防止患者从轻症转移到重症,这是最合理的治疗策略。因为重症救治成功率较低,救治效果较差,且感染的风险更大。
多学科协作组建重症救援队
我们这支中期进入武汉“战场”的医疗队,不仅人数多,人员构成也比较多元——45名医生、125名护士、1名设备工程师、1名后勤保障人员,专业涉及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20多个学科,简直是一所微型的“浙江省人民医院”。这个多学科协作团队,有效避免了治疗不足、过度治疗、重复治疗、无效治疗,从而节约时间,及早发现“准重症”指标,在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3月18日,医疗队正式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到浙人医的团队有多个学科的医生,且具备救治重症患者的能力,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当即决定将普通病区里的重病号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轻重症监护病区”,交由浙江队统一管理。一进入医院,我们便从细处着手,制定《第五批浙江援鄂医疗队金银潭医院医疗制度》,包含病历管理、查房、患者情况评估、重症患者管理等十几个方面。医疗队和医院留守医生严肃认真地培训执行,使每个制度落到实处,不合规的及时整改,不错过任何一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指标……这些规章制度让病情变化早发现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变得更为行之有效。
关口前移令患者“鲐背之年”获重生
金银潭医院的一个病房里曾同时住着两位年长患者,一位90岁,一位91岁。尤其是那位90岁的老人家,身体的基础功能较差,且患有脑梗塞、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高血压,连大小便都失禁。尤其感染新冠肺炎后,整体的呼吸功能明显下降。我们原本想为他做呼吸机支持治疗,但由于老年痴呆,老人家不懂配合,让我们既苦恼又揪心。虽然他的指标并未达到临床上的危重症,但基于我们的经验判断,这类年龄大、基础疾病多且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如果没有较好的支持治疗,其病情会迅速发展。
屠越兴与团队医生讨论治疗方案
时间就是生命,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我与团队里的感染科医生、呼吸科医生及另外两名重症科医生迅速讨论出两种方案:一是采用传统的气管插管接有创呼吸机;二是调配仪器设备,把口鼻罩改成高流量的吸氧。为了使患者在相对创伤小的治疗方式下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第二种方式。
治疗方案和器材准备好了,但因老人患有老年痴呆,我们说的话他听不懂,疫情期间又不允许家属陪护,对他的治疗和护理对我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我们陪着他,反复讲解并演示给他看,他才勉强明白。
如此支持治疗,再通过放置胃管加强营养,加上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相关药物剂量,一周以后,老爷子的病情得到了缓解,呼吸状况也相对平稳了。
此次疫情中,我们的医疗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关口前移,也有效阻止了一些患者发展成为危重症患者,我自己对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也有了新的理解。
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应该有机会或者说有必要深入到普通病房,去查看一些普通病房医生觉得相对比较重的病人,去发现所谓的潜在的危重病人,把重症患者治疗关口前移、提前介入。
专科医生关注的方向与重症医学专业医生不同,重症医生在患者病情发展评估方面可能更有优势,因为ICU医生看待病情更宏观、更全面一些。利用 应该是重症医学的专业知识来识别指标的变化,提前给予干预治疗,就可以减少患者发展成危重症,降低病死率。
本方作者系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院办主任、医疗队副队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