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夏景林:温州阻击战

2020
05/07

+
分享
评论
汪兆平 / 健康界
A-
A+
经过57天的卓越奋斗,温医大附一院用艰苦卓绝的行动切实地证明自己就是930万温州市民不折不扣的生命守护神。

当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北美大陆即将迎来一场飓风。

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在武汉发酵时,谁也没想到距离武汉900公里的温州居然成为孤悬湖北之外的第二大疫区。

面对这场从天而降的疫情,温州全市上下第一时间厉兵秣马,严阵以待,打起了一场新冠疫情的阻击战。而作为温州地区的医学重镇,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温医大附一院)临危受命,成为温州地区唯一的省、市级收治新冠肺炎重危病人的定点医院,也由此跃入疫情中的“风暴眼”。

历经艰难困苦,3月16日,温州市最后两例确诊病例从温医大附一院治愈出院,这标志着温州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住院全部清零,此前504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也于3月8日前全部结束医学观察。

“1月19日~3月16日,奋斗、难忘的57天!”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夏景林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句简短却又意味隽永的总结。

经过57天的卓越奋斗,温医大附一院用艰苦卓绝的行动切实地证明自己就是930万温州市民不折不扣的生命守护神。

曲突徙薪

温州是座闻名遐迩的商业城市,善于商贾的温州人足迹满天下,有数据显示,温州在外经商人员数量高达200万人,其中约有20万人在武汉。当新冠疫情骤起之时,温州市自然也就难逃波及之厄运。

2020年1月19日,在国家卫健委第一次披露新型肺炎情况之后,以党委书记夏景林、院长潘景业为首的温医大附一院领导者就开始提高警觉,积极备战这场不明病毒的“战疫”。经过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医院正式成立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院感防控、综合协调、物资调配、监督检查等10个专项工作小组和65个专科新型肺炎防控工作小组,确保全院上下防控工作“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

1月28日,医院成为温州地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定点、集中收治医院,而他们提前备战的时间,比1月28日医院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日整整早了9天!

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医院领导班子全面梳理、推演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完善预检、发热门诊和患者收治流程。迅速腾空感染楼全部4个病区共160张病床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诊疗规范、院感防控等业务培训,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坐落于温州瓯海区三垟湿地的温医大附一院,曾享有亚洲最大单体医疗建筑的美誉,其开放式的建筑格局曾为前来求医的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刻,没有围墙、出入口众多的建筑设计却为疫情防控带来了诸多的困难。为此医院在每个病房入口处安排了2个人24小时管控,做到不放一个发热、“红码”病人进入病房。

除了人工防守,温医大附一院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身的看家本领——信息化的作用。

早在2015年,医院就因“年门诊量400多万的‘零排队’医院”而名声大噪,获得亚洲医院管理奖、客户服务类金奖等殊荣。此次疫情下,这支实力雄厚的信息化团队无疑再度拥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为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方便复诊患者就诊、开药,医院的信息化团队与门诊部、药学部等多个部门加班加点,于2月4日下午正式上线了温医大附一院“云医院”APP,为市民提供远程门诊、药品快递到家服务,实现病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寻医问药。

健康码是浙江省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一大数字化创新举措,为了使健康码成为医院精准防控的利器,当省里发布了基于浙江省公共数据服务平台和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查询接口这两个接口的规范后,医院的信息化团队第一时间就投入研发力量,快速完成健康码接口的对接工作。

有了内嵌健康码接口这个信息手段后,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无论是在急诊、门诊分诊站和医生工作站,还是在特检预约等处刷卡,系统都会自动获取患者健康码状态,识别患者是否为全国范围内的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如果患者的健康码不是绿码,系统就会给出相应提示,提醒医护人员将其导诊到发热门诊就诊。

凭借内嵌健康码技术,医院实现了对于门诊病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医院员工和临床医学生健康状况的精准识别、精准把控。

定海神针

3月5日上午,医院641重症隔离病房内传来喜讯,历经10个昼夜的ECMO技术和呼吸机支持等综合抢救措施的54岁永嘉人老陈终于转危为安,他对现场看护他的医护团队竖起了大拇指,并亲手写下“谢谢大家”,表达他的感谢之情。

据悉,这是浙江省内第二例应用ECMO技术后成功撤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由于家中亲戚大多在武汉经商,患者老陈由此成为了密切接触者,1月23日发病入住永嘉县人民医院后,正式确诊成为“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病情恶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月31日老陈被紧急转入温医大附一院进行抢救。

虽然动用了各种重症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老陈的呼吸功能依然岌岌可危,体内的“废气”难以排除,二氧化碳分压一直在93.1mmHg高线盘旋,命悬一线。依据诊疗规范,温医大附一院治疗团队及时为老陈建立了ECMO治疗,一直到撤机前的整整10个昼夜,医务人员和时间竞速,奋力抢救,直至绝境逢生。

类似生死时速的抢救在温医大附一院绝非个案,作为温州市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定点、集中收治医院,温医大附一院收治患者中重症达到了81%,在与一个个重症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并借助于强大的科研实力,医院完全可称得上是温州市抗疫的“定海神针”。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又缺乏特效药,救治任务十分艰巨。”夏景林表示,对于此类病人,及时精准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通过采取关口前移、提早发现重症患者的策略,医院安排了6组高级职称专家,每日主动联系温州市下属各县市区,采取现场会诊、远程、电话等形式主动摸排重危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实行“发现一例转入一例”。期间医院共对各县市区会诊疑似及确诊病人3453人次,转诊至温医大附一院重危患者49人。

对于入院收治的重症病人,医院实行“一线、二线专家联动、多学科专家合作、省内外专家共商”等措施,为每位患者制定科学的救治方案。在一线隔离病房,医院安排最强的专家团队负责病人救治和病情观察,在隔离病房之外组建多学科二线专家团队,对每一位危重病人实行“一人一专家、一日两会诊”,即每位重危病人由一位专家负责、每天上下午各进行两次多学科讨论。

医院严格实施以患者为中心的“专管团队”照护模式,成立隔离病房护理质量双重监控小组,内设小组长全程跟踪,外围由监护室护士长组成的质控团队实时监管和指导,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同时,医院紧抓医疗实效,制定温医大附一院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居家隔离注意事项以及隔离病区患者出院随访制度,落实跟踪观察工作。

在省、市卫健委和温州医科大学的帮助下,医院先后获得浙大一院、浙大二院的4位专家,以及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院士团队和复旦中山医院、华山医院专家的远程帮助。正是通过“省内外专家共商、一线二线专家联动、多学科专家合作”的模式,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成效。

疾风知劲草,为了对抗新冠病毒对于危重症病人的戕害及死亡威胁,医院的科研实力和快速攻关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医院科研攻关小组及时跟踪科学前沿,结合实际形成《谨防漏诊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警惕呼吸道以外的症状!如消化道症状等》《发热、影像学、血常规三项依据中:影像学最敏感》等三项专家共识和《发热多少度作为排查标准比较合适》一个专家观点。通过大数据分析,每日形成疫情趋势研判,上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为温州市疫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医院还积极申报5项新冠肺炎相关科学研究,包括“反应亭联合小剂量短疗程激素治疗重症新冠肺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建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的“双黄连治疗新冠肺炎”等科研项目。

提振人心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于温医大附一院不啻于一场史无前例的挑战,对夏景林则尤为如此。

2019年10月31日,在温医大附一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温州医科大学基于推进学校与高水平院校校际合作、拓宽干部选任途径的考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在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跨省任命原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夏景林担任温医大附一院党委书记一职。

刚刚接棒,作为“空降兵”的夏景林就与这场罕见的病毒疫情短兵相接。“我到医院才两个多月,就碰到这么大的疫情,从人员到各方面情况都还不太熟悉的状况下,要得到大家的充分信任和支持,非常不容易。”夏景林坦承自己感受到空前的压力。

压力亦是动力,当这场罕见的疫情“兵临城下”之时,党委书记夏景林、院长潘景业带领温医大附一院的全体同仁完成了一场漂亮的集结与动员。作为党委书记的夏景林更要身先士卒,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为了消除部分职工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夏景林第一时间前往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与工作人员一起交流,充分了解大家的心理状况,及时安抚。

“当时有人跟我说,你是医院一把手,绝不能去这些地方,如果被感染,将会是一桩丑闻。但我觉得,特别是当时部分职工有恐惧心理的情势之下,我作为医院一把手,必须要去现场。”夏景林强调,特殊时刻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作为领导者,对于时机和节奏的把握尤为重要。

1月22日,以夏景林为首的医院党委开始向全院发布倡议书;1月30日,为了加大思想动员力度,医院党委又发布了一份公开信,鼓励党员要践行自己当初的入党誓言;2月1日,在温州市疫情略有好转时,为了坚定医院全体同仁攻坚克难的决心,医院党委又再度发起“吹响防疫战斗冲锋号”的倡议。

三次战略部署之间,全院600余名医护人员、2000名党员都分别递交了“请战书”“承诺书”,斗志昂扬。

大年三十那天,医院防护物资异常紧张,市场采购也相当不便,经过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院士的斡旋,医院紧急联系到一批外地防护物资,当天担任总值班的采购处副处长张向阳二话不说,来回奔波10个小时,将物资运回医院。党政综合办主任、支部书记章虹霞则主动担起医院总值班的任务,一直忙到深夜。

随着疫情加重,温州市开始封城,实行交通管制,夏景林带领领导班子开始筹谋为员工解决上下班交通问题。为了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领导班子在医院附近租赁了3家宾馆以供大家休息,并为大家配送中药和营养餐,针对少数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领导班子还为他们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团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那段时间,大家心情波动较大,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不断为团队打气,做好思想工作,凝聚人心。作为党委书记,你要做到让大家克服困难,万众一心,因为工作不是光靠干部做的,更多是依靠广大职工。”夏景林认为,成功的领导应该是鼓舞士气、激发人心的高手。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总结57天抗疫的“温州经验”,夏景林将之概括为一段72字箴言:“思想认识到位,党员干部带头。工作作风扎实,综合措施细致。预检分诊规范,日常诊疗有序。危重排查主动,救治方案精准。科学前沿熟悉,疫情研判准确。医患关怀入微,防控成效显著。”

这是一段血与火考验的抗疫要诀,随着疫情在全世界扩散,借助跨国交流,温医大附一院已将其经验倾囊相授于印尼、蒙古等一带一路诸多沿线国家,期冀能为这些国度筑起一道抗击新冠的铜墙铁壁。

【夏景林卫生建言】

在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提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就我们医疗机构来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底线思维,时刻警惕和防范卫生健康领域的各种风险,在注重提高医教研内涵质量的同时,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和重大风险防控;注重医防结合,避免重治疗轻预防的倾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医院,疫情,患者,医大,夏景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