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医院收入断崖式下跌?来听听同济医院的思考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武汉实力最为雄厚的医院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一直在最前线与病毒贴身搏斗。将中法新城院区、光谷院区整体改造用于危重症救治,先后迎接了40支国家医疗队的同济医院,在过去的数个月中,频繁出现在媒体报道之中。
“同舟共济,一心赴救”“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这两个疫情之初,同济医院向全院员工发出的口号,实际上并不为社会所了解,但他们所承担的同济精神却直接体现在了后来的行动之中。有这样一组数据,详细的告诉了世人,同济医院在疫情之中到底承担了怎样的压力,多大的责任。
截至4月中旬,同济医院发热门诊累计接诊40054人次,累计收治住院病人3529人,其中重症危重症3119人,累计治愈出院3087人。可用床位数、重症患者数、发热门诊接诊量均为武汉市之最。
作为同济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刘争副院长的观点、思考,以及对疫情后的判断,毫无疑问,值得所有人再三思量,并以借鉴。
根据疫情需求不断调整的应对策略
“我们的基本原则就是,围绕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实行全员培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阶段、有计划的开展常规医疗服务恢复工作。”刘争副院长说道。
在刘争副院长看来,疫情的发展是呈阶段性的,防控措施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一特点要求医院必须制定不同的医疗方案,以确保可以与疫情的发展趋势相互匹配。如今,在同济医院,《门诊常规医疗开放工作方案》已完善到第三版,《同济医院住院常规医疗服务逐步恢复方案》也已有了2.0版。
流程,是刘争副院长本次讲课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汇,它的制定与落地无疑是医院疫情应对策略最直观的呈现。从门诊三级预检分诊到住院“5个2”流程,从诊室/病区到手术室的防护管理,从重要流程全部上墙到全员培训、人人到位,无不体现出了同济医院对流程改造与优化的重视。
云医疗助力抗疫与常规医疗两大战线
互联网、AI、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赋能抗疫与常规医疗,是同济医院疫情期间的一大创举。为群众提供在线咨询、线上健康评估、心理疏导、就诊指导等服务,则是其落地的核心措施。
刘争副院长列举了一组数据,45个专科491名医生参与到云门诊中,完成图文问诊18.1万人次,视频问诊3.3万人次,开出1.7万份电子处方,并完成药品邮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同济医院还开通了线上检验检查开单,其目的在于方便患者完成核酸检查后再到相关科室完成检验检查。
后疫情时期如何有序复工复产
伴随着疫情好转,企业陆续复产复工,医院也逐渐恢复了正常的诊疗秩序,后疫情时期的表述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门诊量、住院量断崖式下跌,运营成本剧增,后疫情时期,如何化解这一问题,或已成为很多医院掌舵者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事实上,伴随着4月24日,中法新城院区最后一位患者转阴,同济医院已实现患者全部清零,主院区、光谷院区已经恢复了正常诊疗,后疫情时期这一课题同样摆在了同济医院面前。刘争副院长认为,“后疫情时期,就是人们消费习惯,以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经历过疫情影响后的时期。”
“以‘去时空医疗’为工具,最大化减少人流”,是同济医院给出的应对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上,同济医院采取了多个举措以保障其有效落地,如:
1、推进互联网医疗;
2、提高预约率;
3、加强诊疗流程的在线化;
4、院内物流的技术进行非接触的运输;
等等。
让人印象尤深的是,刘争副院长提到的,对不擅长使用手机线上预约的中老年患者,所采取的“一号两机”政策,这一政策的落地实施,毫无疑问将可以为这一群体带来极大的便利。
这让人想起了同济医院“格物穷理,同舟共济”这一百年文化结晶,与患者同心、与员工共力,共同解决问题、战胜困难。事实上,刘争副院长正在思考的,如何继续推动学科发展,如何化解疫情防控对诊疗效率与运行成本的影响等命题,同样是同济医院百年文化在当前这个时期极为生动的写照。
感谢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对本课程的特别支持
想要了解并学习本次课程
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study.cn-healthcare.com/collegewap/574?from=groupmessage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