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哈尔滨医院这样设计,聚集性感染事件可能不会发生
将酒店、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体育馆等改造为临时医院,开启军队医院,使用医院船……这是大多数国家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提高收治患者能力的普遍做法。
这次突发疫情不仅考验了各国收治患者的能力,也对各国每家医院的空间设计进行了检验,医院在这方面的不足也显露了出来。
以最近的哈尔滨医院内聚集性感染事件为例。央视记者曾采访哈尔滨市卫健委副主任柯云楠,询问导致发生感染的原因。柯云楠说了三大因素,其一,确诊患者(当时未确诊)的陪护扎堆在走廊休闲区聊天,休闲区离护士站很近;其二,确诊患者需大型辅助设备检查,需离开病区,以致于对其它地方造成污染;其三,医院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开水间、密闭电梯等。
当然,这起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柯云楠透露的因素实际都和医院内部设计有关。如果医院设计合理,合理避免这些潜在感染风险,是不是可以降低这起感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那么问题来了,医院如何设计才能应对突发疫情?
先来看一个案例。
拉什大学医疗中心
自911事件后,美国的拉什大学医疗中心耗资6.54亿美元,在2012年新建成了一栋14层,占地面积84万平方英尺(约7.8万平方米)的蝴蝶形建筑,专为应对流行病、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其设计的目的是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患者,可在紧急情况下将床位数扩增至133%,并控制整栋大楼的气流,防止交叉感染。
拉什大学医疗中心的蝴蝶形医院大楼
众所周知,急诊科相当于医院接诊患者的第一道门,因此急诊科的设计非常重要。
拉什大学医疗中心的蝴蝶形大楼将整个一层设为急诊科。此次疫情,拉什大学医疗中心首次启动该栋大楼的应急模式。急诊科门口的救护车停靠区启动应急模式,并用两个蓝色帐篷检测患者,以隔离开疑似患者和医院的其他人。
拉什大学医疗中心急诊科的救护车停靠区被临时改为预检分诊区
需要注意的是,救护车停靠区并不露天,因此不像临时搭建的帐篷,条件不足。而且该区域也是大型净化区,患者甚至救护车都可以在此处清洗消毒,该区域地下是1万加仑的储水箱,防止医疗废水流入城市的废水系统中,造成污染。
该楼里的急诊科每个床位间不是用帘布隔开,而是用玻璃门隔开,并且带有负压空气系统,以防感染患者的空气污染到公共区域。整个急诊科的治疗室还可以分为三个吊舱,每个吊舱可以和患者床位隔开方式一样分开,为传染病患者形成独立的病房。目前拉什大学医疗中心急诊科已形成两个吊舱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