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启示录 | 北医三院“硬核”展示国家队抗疫实力
2020年1月1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下称北医三院)举办年度表彰总结大会。当天,院长乔杰身着红色套装,党委书记金昌晓西装笔挺。全院在这一天,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正当大家带着欢快的心情等待新春佳节到来之时,一场席卷全球的传染病疫情,正在不远处步步逼近。
彼时,距离北京千余公里的武汉各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数量陡增,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在人群中出现快速传播的态势。从各个渠道传来的信息引起北医三院管理者的警觉,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北医三院要求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防护,特别是发热门诊、急诊等前哨科室。
1月22日,北医三院召开全院干部大会,部署、落实、应对新冠肺炎防控,与会的200多名干部全部戴着口罩。会议要求落实预检分诊及处置工作流程、信息报告流程、隔离措施、疑似病例排查及治疗、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强化院感防控和应急值守。正如当天院长乔杰所说:“防控和诊治新冠肺炎,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确保防控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处置到位。”
尽管医院在各方面抓紧应对,但一场始料未及的传染病疫情,仍然裹挟了所有人。北医三院人也在这场疫情当中,奏响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抗疫”之歌。
出发,到武汉去!
武汉疫情的发展速度,比人们想象得要快。1月25日,正月初一,北医三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迅速组建国家援鄂医疗队的通知。
驰援武汉,义不容辞。当天晚上,医院连夜召开会议,部署应急医疗队人员选派和后勤物资保障,多部门联动为医疗队紧急调配防护物资和生活用品。当夜,医务处、护理部、总务处、工会、医工处和药剂科等部门,连夜奋战,仅用了4小时,就为医疗队打包完成所需的医疗物资、防护物资、生活用品和药品等,请记住,这是新春佳节的正月初一晚上。
得知医院要组建应急医疗队的消息后,北医三院各个微信群里没有了节日快活的气氛,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奔赴“战场”决心的表达,大家只用“我愿意报名”这五个字在微信群中接龙。无论是在医院工作多年的老专家,还是刚刚入职的年轻人,无论是医生,还是护士,大家主动请缨的行为让金昌晓深为感动。他说,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体现出北医三院人承载生命重托的责任感,和团结、奉献的精神。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既然是“国家队”,就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到一线去。1月26日,一支由危重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感染管理科等组成的20名医务人员队伍集结完毕,作为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驰援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2月1日,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出发。
2月1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鏖战正酣,院长乔杰亲自率领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武汉。2月7日,北医三院第三批医疗队出发,这支队伍由25名医生、1名医务管理人员、87名护士共113人组成。至此,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总人数达137人。
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后,大家顾不上休整,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实地考察、参加工作部署会、制作工作清单、接受感控培训、清点物资……各个战线为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做好充分准备。
队员们在驻地接受感控培训
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考验着医护人员的基本功,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医护人员仅能根据病情对症治疗,这无疑给北医三院医护人员带来极大挑战。北医三院驰援医院是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的危重症患者很多。2月2日,结束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实地调研后,晚上,乔杰院长参加国家卫健委的工作会。当时,武汉当地确诊病人数不断攀升,工作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天,作为北京大学援鄂抗疫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联合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以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进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组建危重症病房。从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只用了30多个小时。2月8日晚,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北医三院独立开辟危重症新病区。
为保障综合救治水平,依托“北大医学”优势,北医三院与兄弟医院共同建立起北京大学会诊中心,建立每日专家组会诊例会制度,那些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方案都是一个一个地在例会上讨论确定。
创新源于临床中患者的需求。北医三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进入隔离病房工作5天后,率先推出自制病历、病程、交班模板,临床路径等隔离病房运行管理机制,加入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HIS系统中,并在全院区推广。2月16日,北医三院医疗队定制版工作手册出炉,涵盖了病房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范、管理流程等。一系列规范的出台,让医疗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三院方案”凸显国家队优势
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感到呼吸不畅。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专门为此编写了顺口溜:俯卧位通气,身体向下趴。肩髋垫软枕,胸腹部悬空。两臂环绕枕,深吸慢吐气。配上“趴着比躺着更好”的宣传海报,让很多患者缓解了身体不适。
其实,在武汉“战疫”的日日夜夜里,有太多这样的情节值得记录——从三次48小时内开辟重症传染病病房,到优化患者收治与分层救治流程;从感染防控监督管理,到医生规范化诊疗培训;从加速研究疾病特点,到总结推广救治经验……每一处都凝聚了137名援鄂医疗队队员的智慧和心血。
成功救治患者的基础是医护人员强大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2月14日早上,队员在查房时发现,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在几日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且纯氧的条件下,血氧饱和度仍难以维持在90%以上,这显示病情有所恶化。副院长沈宁与危重医学科副主任葛庆岗迅速组织会诊。经过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他们当即决定,马上为患者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
当天中午,在众人的配合下,插管成功,并顺利连接有创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这标志着医疗队在中法新城院区首例有创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成功实施。而在危重症病房,这样的紧急施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面对人类从未遇到过的病毒,用科学的态度去施救十分重要。作为全国产科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主任,乔杰受邀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评论文章,并参加国新办组织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和面向全球的网络直播,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她所总结的孕产妇、儿童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纳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颁布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将感控做到位,是队员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北医三院的医疗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很多人在过去几乎没有穿防护服的经历。北医三院医疗队自号令集结起,感控专家、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书记袁晓宁就不断向队员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诊疗与防控的专项培训,通过小组方式手把手的实训和考核,确保人人培训合格后上岗;与合作医疗队及定点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制定隔离病房及重症监护病区的建筑改造方案,设定与进入污染区防护用品穿脱流程,并培训、监督、落实。
乔杰院士帮同事们穿好防护服
为了杜绝一切感染风险,北医三院在驻守的医院开展院感小组交班和医疗、护理、院感和后勤保障联合交班,修订并细化工作流程后,建立双人进出、互相监督机制。机制的建立和“人人感控”文化的形成,让感控工作根治于心。
倍受鼓舞!“90后”给总书记写信,收到回信了
在武汉的每一天,医疗队队员都感受着职业带给自己的荣誉感。3月11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北医三院王奔和吴超这两位“90后”临时党支部书记,代表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的34名“90后”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90后”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坚定信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深情点赞,同时提出殷切期望。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句话极大激励了刘金鹏,这名1997年出生的北医三院心脏外科监护室护士是北大医疗队最小的队员。作为一名党员,他1月26日就请缨来到武汉前线,一直奋战在ICU病房。插管、吸痰这些工作他都抢着干。2月4日生日那天,他亦在病房度过。这段特殊的经历和这个特殊的生日,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青春意义非凡。
援鄂让北医三院优秀的年轻人与党组织的距离越来越近。大家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纷纷递交入党申请书。2月28日晚,北医三院援鄂抗疫医疗队临时党总支组织各临时党支部在武汉驻地举行庄严的接收预备党员大会。第一临时党支部、第四临时党支部和第七临时党支部杨航、赵志伶、夏云霞三位同志在抗疫一线表现优异,光荣入党。在乔杰的带领下,面对鲜红的党旗,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庄严宣誓。党委书记金昌晓、党委副书记刘东明、付卫等领导以及发展对象所在医院支部书记等通过视频远程参会。
金昌晓是首次通过远程参会的方式见证党组织中加入“新鲜血液”。“接受远在抗疫一线的年轻人入党,表现出党组织对信念坚定的青年人的信任。”金昌晓说。
金昌晓书记远程嘱咐医疗队党员同志一切行动听指挥,敢于担当
北京保卫战:为医患提供最安全诊疗环境
在武汉“抗疫”进入“拉锯战”的时期,北京疫情防控等级也在不断上升。留守北医三院的院领导们感知到,这一仗想要打好,绝不轻松。
设有发热门诊的北医三院自然要直接接诊新冠肺炎病人。医院首先细化了发热门诊病人的诊疗流程。医护人员对每一名前来就诊的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是否有武汉旅游史和武汉人接触史,并设定两个发热门诊诊疗区域,把疑似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和其他发热病人分区就诊,这样做既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院感事件的发生,也让前来就诊的病人感受到安全。
从1月下旬开始,北医三院开始对部分诊疗病区进行改建,保证“一医一患一诊室”。与此同时,医院将运动医学、神经内科等患者数量暂时减少的诊区进行统一管理,腾出诊室给产科,让孕妇和儿童拥有更宽敞且通风条件更好的诊疗条件。
避免发生院内感染的方式之一是减少人员流动。当时,北医三院出台规定,所有住院病人只能固定一人来陪护,并且禁止探视。
院领导发现,医院部分科室没有窗户,通风条件无法达标。医院购置了539台空气消毒机,这些消毒机的“上岗”,着实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在疫情期间吃了一颗“定心丸”。
当时,为了支持“抗疫”一线的战友们,北医三院给武汉一线的医疗队带足二周的防护装备,医院决定,坚持等待上级部门下拨防疫物资和依靠自身力量筹集“两条腿走路”。北京大学的校友遍布全世界,在学校和医学部的大力支持下,医院一方面主动出击购买防疫物资,另一方接受多方的捐赠,缓解了防疫物资紧缺的困难。
反思:医院要做好随时应对突发公卫事件的准备
伴随武汉“解封”,各地援鄂医疗队载誉而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全新阶段。在此期间,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不辱使命,救治近300名重症患者,成千上万次的精准施治。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医风,获得了湖北省武汉市医务同道、武汉人民、各级领导的赞扬。北医三院本院也圆满地完成防疫和救治任务,没有出现院内感染情况。北医三院人用恪尽职守和不畏艰辛的工作作风,交出一份让国家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医院领导深知,这次疫情给医院带来的不仅是“出征”和“留守”等经历和事迹,更给医疗机构管理者带来反思:医院是否应随时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首先,在物资保障上,医院要做好防护服、护目镜、防护口罩、消毒用品等医用物质的储备,要保证一旦暴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务人员能够像带足弹药的战士一样,带上充足的医用物资冲上“战场”,救治患者。值得重视的是,作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不仅在医用物资上要常年有所储备,还要与物资生产和供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在疫情到来之时,采购渠道的通畅是打好“持久战”的保障。
其次,在人才梯队的搭建上,医院相应关键管理岗位均需要有临床经验的人员,否则很容易在工作中与实际的医疗任务“脱节”。
回首这段“抗疫”岁月,北医三院人打赢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尽管分隔两地,但他们各自用的实际行动铸就了武汉所负责的病区以及本院防疫最坚实的“长城”。打出“胜仗”的北医三院人未来亦将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高效的措施,去攻坚一个又一个难题,展现出更加充满朝气的精神面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